一。顯性成本和隱形成本。
顯性成本是指金融監管當局在具體實施監管的過程中產生的成本表現為監管機關的行政預算,也就是執法成本或直接成本。
隱形成本是指金融機構為了滿足監管要求而額外承擔的成本損失,通常屬隱形成本,主要表現為金融機構在遵守監管規定時造成的效率損失,也叫做守法成本。
二。金融監管體製。
金融監管體製是指金融監管的製度安排,包括金融監管當局,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施加影響的體製,以及監管體係的組織結構。
單一監管體製。由一家金融監管機關對金融業實施高度集中監管的體製。
多頭監管體製。根據從事金融業務的不同機構主體及其業務範圍不同,由不同的監管機構分別實施監管的體製,根據監管權限在中央和地方不同劃分又可分為分權多頭式和集權多頭式兩種。
三。金融監管的基本原則。
依法管理的原則。
合理適度競爭原則。監管重心應放在保護,維持,培育,創造一個公平高效適度有序的競爭環境上。
自我約束和外部強製相結合的原則。
安全穩定與經濟效率相結合的原則。
此外,金融監管應順應變化了的市場環境,對過時的監管內容方式手段等及時進行調整。
四。金融監管的理論依據。
社會利益論。金融監管的基本出發點就是要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而社會公眾利益的高度離散化決定了隻能由國家授權的機構來履行這一職能。
金融風險論。金融業是特殊的高風險行業。金融業有發生支付危機的連鎖反應。金融體係的風險,直接影響著貨幣製度和宏觀經濟的穩定。
投資者利益保護的。在信息不對稱或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可能利用這一優勢來損害信息劣勢方的利益。這就有必要對信息優勢方主要是金融機構的行為加以規範和約束,以便為投資者創造公平公正的投資環境。
五。金融監管的成本。
執法成本。金融監管當局在具體實施監管過程中產生的成本表現為監管機關的行政預算。
守法成本。指金融機構為了滿足監管要求而額外承擔的成本損失屬隱性成本,主要表現為金融機構在遵守監管規定時造成的效率損失。
道德風險。由於投資者相信監管當局,而忽視自己對金融機構的監督評價和選擇。保護存款人利益的監管目標,使得存款人通過擠兌的方式向金融機構施加壓力的渠道不再暢通。金融機構在受監管中承擔一定的成本損失,因而會通過選擇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的方式來彌補損失。此外監管過度還會導致保護無效率金融機構的後果,從而造成整個社會的福利損失。
六。金融監管失靈的原因。
監管者的經濟人特性。從理論上講,金融監管機關作為一個整體是社會公眾利益的代表者,但具體的單個監管人員來說,由於他們也是經紀人,也具有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動機,很容易被某些特殊利益集團俘獲,並成為他們的代言人。
監管行為的非理想化。盡管監管者主觀上想盡力通過監管,最大限度的彌補市場缺陷,但由於受到各種宏觀因素的製約,有可能無法達到理想化的目標。製約監管效果的客觀因素有監管者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具有局限性,監管者麵臨信息的不完備問題,監管時滯問題等。
作為監管製度的製定者和實施者,金融監管機關處於獨特的地位,他們幾乎受不到來自市場的競爭和約束,也就沒有改進監管效率的壓力和動機,這必然會導致監管的低效率。
此外,金融監管部門的科室結構易產生官僚主義。
七。銀行機構的國際化給金融監管帶來哪些挑戰?
在金融風險國際化的情況下,任何一國的監管機構都無法對銀行機構所麵臨的風險進行全麵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