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人太甚,想我堂堂的大明天子,還要聽他們擺布,還要為他們背黑鍋。”說著將眼前的一個花瓶摔在了地上,碎片撒了一地。隻把旁邊伺候的小太監嚇得瑟瑟發抖。作為大明九五之尊,手握精兵,又剛剛打敗自己的侄兒,奪得皇位,心中誌得意滿。誰成想自己隻是一個傀儡似的傳聲筒,自己的想法不能很好地執行下去,自己的政令除了嫡係以外都陰奉陽違,著實可恨。朱棣心中默默的想著,越看眼前的小太監越生氣。
“出去!”朱棣厲聲喝道。
小太監小心翼翼的退出了門,忽然又傳出了朱棣的聲音。
“等等,去請道衍大師,解縉,楊士奇來見我。”
“謹遵聖命!”
說完小太監出去了。朱棣在書房中走來走去,顯得很煩躁。忽然對著牆角說道:“三寶,你說我現在該怎麼辦?”
“請陛下恕罪,奴婢不知該如何做,不過,對付敵人不外乎增強自己的實力,削弱敵人的實力,應該從這兩方麵想辦法。”從牆角傳出了一個聲音,從旁邊看不出來在牆角竟然還有人存在。
過了約一刻時間,道衍和尚,解縉,楊士奇都來了。
【道衍和尚作為庶出,不為家人喜歡,十四歲出家。道衍和尚原名姚廣孝,長洲人(祖籍福州長樂),為大名赫赫的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姚氏的後裔,生於1335年,出生亂世的他從小好學,擅長吟詩作畫。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文,精通陰陽術數。交際廣泛,與文學家宋濂、楊基等交友,又從靈應宮道士席應真習道家《易經》、方術及兵家之學。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說他:“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二十三年(1363)於徑山從愚庵大師潛心於內外典籍之學,成為當時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終未曾放棄成就大業的抱負,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開國功臣劉秉忠,欲成開國建業之功。因為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選高僧侍諸王,為已故馬皇後誦經薦福。經人舉薦成為燕王朱棣的重要謀士,隨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慶壽寺。從此經常出入燕王府,參與奪位密謀,成為朱棣的重要謀士。朱棣“靖難”稱兵前,他曾推薦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並通過對當時政治、軍事形勢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堅定信心;又於王府後苑訓練軍士,打製軍器,作好軍事準備;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計擒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靖難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建議燕王輕騎挺進,徑取南京,“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又勸朱棣勿殺方孝孺:“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十月,輔佐燕王世子率萬人固守北平,擊潰朝廷數十萬北伐之師。此後,仍多讚謀帷幄,終使朱棣奪得皇位。朱棣即位後,初授官僧錄司左善世,收鄭和為菩薩戒弟子,法號福吉祥。】
【楊士奇年幼時,家庭貧寒,父親早逝,更為孤兒寡母的生活雪上加霜。其母改嫁。楊士奇隨繼父羅性曾改姓羅,羅性不重視楊士奇,但是楊士奇的一個舉動改變了羅性對他的看法。一次羅家在祭祖,楊士奇突然想起了自己和父母顛沛流離的生活,而父親卻死在了看似沒有盡頭的征途上。他知道,羅性是不可能在桌上擺上楊士奇父親的神位的,於是,他撮土鑄成一個神牌,然後跪拜。這一切都被羅性看在了眼裏。第二天,羅性對楊士奇說,他以後必成大器,不必跟自己姓羅了。(後羅性因罪充軍)。
嚴酷的生活環境造就成他勤奮好學、堅韌不拔、寬容嚴謹的優秀品格。曾在湖廣江夏(今湖北武昌)等地授徒自給。建文元年(1399年),朝廷準備修撰《明太祖實錄》,從社會上征集文人參加。因學行出眾,楊士奇由王叔英引薦,以布衣身份進入翰林院,充當了編纂官。不久,吏部尚書張紞考察編纂工作,發現楊士奇是個難得的人才,便將其提拔為吳王府審理副。朱棣經過靖難之役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為了保證政局的穩定,將楊士奇等人由翰林院選入內閣,參與國家的大政方針,同時楊士奇被晉升為翰林院侍講,正式開始了從政的生涯。
妙語助太子永樂二年(1404年),機遇再次光顧了楊士奇,朱棣選拔他為輔助皇太子的官僚,於是他和後來的皇帝朱高熾結下了難得的師友之緣。不久,楊士奇晉升為左中允(正六品官)。永樂五年再次升任左諭德(從五品官),輔助左春坊大學士承擔太子的文件往還及學習的有關事務,同時兼任翰林院侍講,承擔為皇帝講讀經史的任務。朱棣由於對《周易》情有獨鍾,所以對楊士奇格外尊寵,楊士奇的仕途充滿了陽光與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