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1369-1415年),字大紳,江西吉水人。與楊慎、徐渭並稱“明代三大才子”(也有人稱他“大明第一才子”)、對聯大師、《永樂大典》總纂修。
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解縉(xièjìn)出生在吉水鑒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1345)進士,授安福州判宮,遷太史院校書郎,除承務部、東莞縣尹,在元末戰亂中死於亂兵;父親解開,二魁胃監,五知貢舉,以父死節贈官參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從事著述、辦學,培養人才;母親高妙瑩,不但賢良淑慧,而且通書史、善小楷、曉音律。解縉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傳說他自幼穎敏絕倫,有“神童”之稱。其母畫地為字,於腿蓋中教之,一見不忘。5歲時,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能述文,賦詩有老成語;10歲,日數誦千言,終身不忘;12歲,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
明成祖時,解縉與黃淮、楊士奇等人入直文淵閣,進翰林學士,參與機務,奉詔主修《永樂大典》,永樂五年(1407)告成,晉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一時詔令製作,皆出其手。】
“陛下,道衍大師,楊大人,解大人求見”。
“快傳!”
說完整了整衣冠,坐在了椅子上。
“參見陛下,恭祝陛下聖安!”
“快快請起!賜座!”
“謝陛下!”
“這次請諸位愛卿來這兒,主要是因為玄天宗、大禪寺和天魔境為首的大能之士的事情,朕身為大明天子,卻要為他們背黑鍋,還要聽從他們的差遣,還對我朝堂之事指手畫腳,欺人太甚。諸位愛卿對此可有對策?”這一刻,書房之中寂靜無聲,呼吸聲也幾不可聞。
三人互相對視了幾眼,又看看麵前的皇帝,看了看四周,又低下了頭。
“傳我命令,書房四周五十米內戒嚴,不準任何人進來,違令者格殺勿論。”
“是!”說著一個錦衣侍衛應了一聲,匆匆的出去布置去了。
等到在周圍布置好了警戒,朱棣才看向了三位臣工。
“現在可以說了吧,三位愛卿?”
“請陛下恕罪!”
說完道衍和尚雙手間劃出了一個詭異的符號,又從雙手間慢慢擴散,像一個氣泡一樣,這種詭異的波動最後占滿了整個書房。隻是道衍和尚看著房屋的角落,微微皺起了眉頭。帶著疑問的目光看向了朱棣皇帝,朱棣見到了道衍和尚的表情,隻是微不可見的點了點頭。
楊士奇和解縉並沒有露出什麼驚訝的表情,顯然已經知道這些事情,了解種種情況的。
“這是一個隔音結界,這次所論之事事關重大,兩位不要驚訝。”道衍和尚還是向解縉和楊士奇解釋道。很顯然,朱棣對這些事已經有所了解,表現的很平靜。
“陛下,這次攻破京城,捉拿朱允炆及其餘孽是國事,但是修者聯盟和幾大家族趁火打劫,並且殺死幾個大臣,三千宮女也因天魔境修士修煉魔功慘死,實在是罪不可恕。最可恨的是還把這些事嫁禍給陛下,毀壞陛下的名譽,這些人該殺。”解縉咬牙切齒的說道。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自從東漢末年開始,屬於皇家的《九州皇道書》失散以後,皇家實力大跌,不足以震懾宵小,豺狼虎豹,張牙舞爪。後來幾朝,雖然收集了幾卷殘卷,但效果不甚明顯。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得到過幾卷《九州皇道書》,憑借李靖的輔助和自己的聰明才智,完善了《九州皇道書》,雖然達不到原本的程度,修煉要求也提高了,可是已經足以震懾天下了。可是後來在五代時候又散失了,宋太祖立國以後,皇室實力不足,對外人的不信任和懷疑,采取”以文製武”之策,雖可保一時之繁榮,但是軍力疲乏,征伐不足。僅憑太祖長拳和太祖棍法,不足以立威於海內。我朝僅有兩卷《九州皇道書》,無法修至大成,否則何至於讓宵小之徒逞威。”楊士奇憤憤的說道。
“此事得從長計議。《九州皇道書》的遺失,或多或少的有著各大勢力的影子,他們可能藏有《九州皇道書》殘卷的,我們應該多多派遣人員,秘密探聽,得到消息後,我們再想辦法。隻是這遠水解不了近渴,還得從其他方麵想辦法。”解縉接著說道。
“國事艱難,此時需要安定人心,實不宜再起爭端,對這些匪類無可奈何啊,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