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打到這個時候,阿根廷方麵的損失也不小。其中最大的一筆損失就是那艘“遼”級潛艇,以及潛艇上的54名官兵。從總體損失來看,阿根廷空軍付出的代價是最大的。在31天的戰鬥中,阿根廷空軍一共出動了2186架次的作戰飛機(不包括預警機,加油機以及其他支援飛機的作戰任務),損失了102架戰機,陣亡與失蹤飛行員74名,戰機的戰損率達到了4.67%,飛行員的損失率達到了3.5%。這個損失率是相當高的,遠超過了冷戰後的各場局部戰爭中的平均損失率。
但歐洲聯軍的損失率更加巨大。到此,歐洲已經戰損了13艘戰艦,其中6艘驅逐艦,7艘護衛艦,戰沉戰艦總噸位超過了7萬噸。陣亡與失蹤海軍官兵764人,官兵的戰損率超過了21%。這還沒有包括被擊沉的運輸船與非戰鬥艦艇。另外,英法兩國損失了144架戰機,陣亡、被俘與失蹤飛行員97人,戰機的戰損率高達7.88%,飛行員的戰損率也高達6.52%。換句話說,戰鬥機每執行不到13次任務就將被擊落一架,飛行員每執行不到15次任務就將少一名。這個戰損率更加嚇人,在冷戰結束後,英法航空兵參加的數次戰鬥中,都從來沒有達到過這個戰損率,甚至不到這個戰損率的一半。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極為殘酷的戰爭。但是,戰爭也到了關鍵階段,現在雙方拚的不僅僅是技術、戰術,更多的時候拚的就是軍隊的士氣、鬥誌,以及毅力。在這方麵,阿根廷占有的優勢更加明顯。
阿根廷國內的新聞機構已經開始宣傳,這是阿根廷曆史上取得的最重大的勝利,而且必然會成為阿根廷曆史上,除獨立之外最偉大的一場戰爭。顯然,絕大部分阿根廷人都相信,他們將笑到最後,他們將獲得戰爭的勝利。相反,不但在歐洲國家,在英國,都有很多人認為,戰爭的結果不會好到哪裏去。甚至有幾個派兵參戰的歐洲國家對政府的行為表示了異議,特別是荷蘭與德國這兩個剛剛遭受了損失的國家,很多人都認為不應該介入這場本來就不屬於他們的戰爭,更不應該幫英國人火中取栗。
再看現在雙方剩下的兵力,阿根廷仍然占有明顯優勢。雖然從戰爭爆發之後,阿根廷就再也沒有從共和國與俄羅斯獲得過武器彈藥,但是阿根廷空軍與海軍仍然保持著足夠的戰鬥力。
現在,阿根廷空軍還有340架左右的戰機可以使用(有幾架嚴重損毀),另外輔助戰機基本上沒有什麼損失,隻有1架預警機在巡邏的時候因為故障墜毀,還有1架加油機在降落的時候因為飛行員嚴重疲勞而不慎衝出了跑道,結果撞得機毀人亡。加上最初時墜毀的那架運輸機,阿根廷才損失了3架輔助飛機而已。彈藥方麵,阿根廷的儲備更是充足,進口的1200多枚反艦導彈還有大概700枚的庫存,中程空對空導彈還有2100枚的庫存,格鬥導彈還有1300枚的庫存。其他物資方麵,阿根廷儲備的石油還可以支持軍隊打上至少半年,儲備的零備件也足夠支持半年以上。換句話說,阿根廷空軍至少還能夠堅持作戰半年。
同樣的,阿根廷海軍的實力也沒有太大的削弱。本來阿根廷海軍就沒有指望那些老舊的水麵戰艦派上用場。而在戰爭爆發前,阿根廷海軍獲得的12艘潛艇中,還有11艘潛艇在海上活動。雖然這些潛艇都需要盡快返回基地,補充燃料、食物、淡水等物資,但是都可以再次迅速投入戰鬥。當時,阿根廷修建了兩座地下潛艇基地,入口都開在海麵以下。另外,為了支持AIP潛艇,阿根廷向共和國與俄羅斯分別訂購了一套液氧與金屬氫製造設備。彈藥方麵更是充足,本來阿根廷海軍的潛艇就沒有在戰鬥中消耗多少彈藥。
馬島上的阿根廷陸軍更是準備充足。最大的問題就是阿根廷的防空導彈部隊(編製上屬於空軍,隻是在戰時將指揮權移交給了陸軍)消耗了大概4成的彈藥,而要為其運送彈藥,就隻能依靠有限的空運力量。另外,阿根廷陸軍部署在島上的反艦導彈部隊(編製上屬於海軍,也隻是在戰時將指揮權移交給了陸軍)、岸防炮兵部隊,以及地麵部隊都沒有多大的消耗,保持著完整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