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飛行100公裏大概需要6分鍾的時間,而魚雷跑完10公裏,差不多也要6分鍾左右的時間。因此,當第一條魚雷打中了“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航母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以為是導彈命中了航母,而沒有人想到航母遭到了魚雷攻擊。直到第二條魚雷射到的時候,航母上的官兵才發現了異常,並且迅速拉響了反潛警報。可是,此時已經太晚了。
在“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發出反潛警報後不到1分鍾,“加裏波第”號航母中了第一條魚雷。接著,其他幾艘航母也紛紛中招。
下場最慘的還是“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因為第一枚魚雷就打在了航母右舷中部,而緊隨而到的第二條魚雷幾乎命中了同一位置,結果導致航母水下部位嚴重受損,相鄰四層甲板的數十個艙室立即被海水淹沒,上百名官兵連逃生的機會都沒有。當第三條魚雷命中了這條可憐的航母時,導彈攻擊也到達了。2枚以2.5倍音速從高空俯衝下來的“俱樂部”導彈在毫無阻擋的情況下擊中了航母的飛行甲板,半穿甲戰鬥部在砸穿了飛行甲板與下麵的機庫甲板之後,才在艦體內爆炸。緊接著,3枚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相繼命中了航母的右舷,其中2枚的命中點就在水線附近,造成的損傷不比魚雷輕多少。最重要的是,第3條魚雷是在航母的下麵,也就是龍骨下方爆炸的。雖然沒有直接炸中航母,但是所造成的破壞絕對是最嚴重的。
魚雷比反艦導彈的破壞力要大得多,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魚雷的攻擊點在水麵以下,直接打擊戰艦的主艦體,而不是戰艦水上部位,這樣就能夠造成戰艦嚴重進水,帶來的是毀滅性的,不可挽救性的損壞。另外,現代化的魚雷都可以設置爆炸點,最常采用的就是將魚雷的爆炸點設置在航母的龍骨下方,然後利用爆炸時所產生的強大衝擊波來摧毀戰艦的龍骨。海水的可壓縮性隻有空氣的萬分之一,傳遞能量的能力是空氣的萬倍以上,因此水下爆炸造成的衝擊波的破壞力要比空氣中的爆炸厲害得多。另外,戰艦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磁體,因此在設置魚雷爆炸點的時候,一般都采用磁引信,利用戰艦的磁場來確定爆炸位置。
這條魚雷造成的損壞是毀滅性的。挨了5枚導彈與3條魚雷攻擊的“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已經沒有救了。10分鍾後,艦長就下達了棄艦的命令,此時航母已經嚴重右傾,艦體開始斷裂,已經失去了挽救的價值,如果再不棄艦的話,就將讓成百上千名官兵為航母陪葬。
緊接著遭到攻擊的是“加裏波第”號。在泰國的那艘航母之前,“加裏波第”號是世界上最小的航母,其標準排水量剛過1萬噸,滿載排水量也不過就1萬3000多噸而已。這甚至比美國海軍即將服役的DDG1000型驅逐艦還要小,比一些國家的大型驅逐艦也大不了多少。可這艘航母的載機能力並不差,甚至比“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還要好一點。可因為戰艦排水量過小,又要裝下足夠多的飛機,那麼航母在設計上就必然存在著問題,防護能力與抗沉性能都肯定非常不理想。
在挨了第一條魚雷之後,“加裏波第”號就基本上沒救了,就算沒有立即沉沒,也肯定會被拋棄。可是接下來,這艘航母竟然吸引了2條魚雷,8枚導彈。光是砸在航母上的“俱樂部”導彈就有5枚之多。結果,這艘航母在不到5分鍾的時間內就沉沒了,全艦850名官兵(標準825人,當時還有意大利艦隊司令部的25名官兵)中,隻有42人獲救,另外808人全部隨艦遇難。
而另外一艘意大利的航母,“凱沃爾”號的命運就要好得多了。這艘航母的位置比較靠前,在“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發出了反潛警報的時候,射向它的魚雷還沒有到。隨即,航母就迅速規避魚雷攻擊,並且釋放了反魚雷誘餌。而當時攻擊這艘航母的兩艘潛艇都已經切斷了魚雷的導線,魚雷進入了自主攻擊階段,因此比較容易受到欺騙與幹擾。在幾次大角度轉向之後,這艘航母竟然避開了4條魚雷的攻擊,其中有3條魚雷都被誘餌彈給引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