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核算因素
決定企業成本的最後一個因素是成本的核算過程。
實際上,生產成本核算過程的核心問題是費用分攤的標準選擇問題。
在生產成本核算過程中,一般要在各個會計期間分攤成本,在各個產品之間分攤成本,在產成品和在產品之間分攤成本。這些分攤遇到的核心問題是恰當地選擇費用分攤標準。
怎麼選擇呢?實際上,很難找到一種絕對正確的成本分攤標準,而且在很多時候準確並不重要。除了選擇標準外,還要考慮管理的問題。
比如,在傳統的小麥生產麵粉的過程中,最終將出現兩種產品:麵粉和麥麩。在不添加任何添加劑的情況下,麵粉產出率越高,單位麵粉(如每噸或每公斤)的市場價格越低;從消耗資源的角度來看,由於是對麥麩部分進行持續加工不斷產出麵粉,因此,相同重量麥麩的資源消耗要遠遠大於相同麵粉的資源消耗。
因此,從資源消耗的角度來看,應該對麥麩這個副產品分攤更多的資源。
但是,如果這樣核算,就會導致市場價值較低的麥麩極容易出現收不抵支的情況。
因此,在會計核算上,往往對副產品采用不分攤費用的方法,全部消耗均被分攤到主要產品中去。
在很多情況下,費用分攤標準的選擇遵循的是慣例。因此在確定成本和進行績效評價時,必須注意由費用分攤導致的績效差異,不能隻看利潤,更要看成本的核算過程。
此外,還要注意規模效應的問題。
對於企業來說,成本是一個範圍,而不是一個點。比如說一本書的生產成本:每次印刷的成本一定是不同的——即使其他條件完全相同,但印量如果不同,每本書對設備折舊費的分攤就不同。
成本是在一個限定條件下表現出來的一個範圍,並不是唯一正確的值。
因此,會計不主導費用,但會計核算對費用的表現有重要影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