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得道多助(1 / 3)

六得道多助

自換屆選舉會議結束以來,王天龍與敗北的胡希能正好相反,成了全村閑不住的大忙人,在自己的家中接待著一波兒又一波兒的鄉親們,你來我往,絡繹不絕。多數是來祝賀道喜的,也有提建議為沙灣村的未來發展出謀劃策的,當然也少不了處於關懷之心,專門前來向王天龍敲警鍾的,住在前街的孫道義就是其中的一個。

孫道義今年六十七歲,小時候和王天龍的父親在村裏是站崗放哨的兒童團員,長大後又一塊在村裏當民兵,六七十年代在村裏擔任過民兵連的副連長。他和天龍的父親性格差不多,因而成為最要好的朋友之一。王天龍的父親過世後,他也處處關心、時時照顧。今天他也來到了王天龍的家,一走進街門就大聲地問:“天龍在家嗎?”

石敏霞一聽聲音就知道是前街孫道義大兄弟,立即放下手中的活,熱情地招呼說:“噢,是他孫大叔來了。天龍在家,在北屋裏陪著人說話呢。你屋裏坐吧!沒外人。”

孫道義不緊不慢地問:“都有誰呀?”

“有占禮、有喜成,那兩個是後街東頭的。”

孫道義琢磨了琢磨說:“讓他們先說吧,我在外麵等一會兒。”

石敏霞說著“那也好”,順手拿過一個小馬紮兒遞過去說,“他大叔,你歇會。”

孫道義接過小馬紮兒,放在地上坐下說:“嫂子,你最近身體可好?”

“還可以。你咋樣?”

孫道義幽默地說:“還行,能吃能喝的,一會兒半會兒的死不了。”

“那就多享幾年福,現在這日子多好,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淨米細麵,看的是黑白、彩電,要多滋潤有多滋潤。要是天龍他爹還活著的話,準高興地合不上嘴,可惜他沒那個福氣。”

孫道義感慨地說:“嫂子,咱天龍有出息了,也算給俺哥哥增了光,他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石敏霞說:“那也不假。他大叔,孩子有出息也有你的一份功勞,和你平時經常教育他分不開。”

孫道義說:“這孩子是我看著長大的,根深苗壯我放心。不過也得經常敲打敲打,俗話說,刀不磨會生鏽,樹不捆不成材,現在啥都好,就是社會風氣不正,學壞的人越來越多,我有點不放心,怕他走邪路。”

石敏霞也擔心地說:“可不是。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我也為孩子捏著一把汗。”

孫道義接著說:“是啊,就說咱村的那個頭吧,開始也挺好的,可後來越變越壞,簡直是個柴孩子、下三濫。他好話說盡、壞事幹絕,連我們這些老家夥都被他糊弄了,選了他,想起來真後悔,對不住鄉親們。現在人家羽毛豐滿了,想管也管不住了。”

石敏霞提醒說:“禍從口出,病從氣來。電視裏常勸人與時俱進,跟著潮流走,咱也用不著生那種閑氣看不慣,興啥啥好,氣出個好歹來,還得自己受,誰也替不了。”

孫道義有所感悟地說:“現在我也想明白了,是氣不生,是理不爭,多活幾年,多享幾年福比啥都強。”

“那就對了。說一千道一萬,還是自個兒的身子骨要緊。”

王天龍聽到兩位老人的說話聲,拉開門說:“孫大叔,您老屋裏坐吧,沒有外人.”

孫道義客氣地說:“天龍,我沒大事,你們先說,我有的是工夫。”

胡占禮笑呼呼地說:“孫爺爺,你德高望重,年齡又大,理應你先說。我們年輕人這點兒禮貌還是有的,不然,我就不能叫占理(禮)了。孫爺爺您先請。”

“占禮,你給爺爺耍貧嘴。”說著站起來向北屋走去。

孫喜成也不待慢,趕緊站起來讓座說:“大爺,您上坐!”,說完和胡占禮坐在一條板凳上。

坐在另一條板凳上的兩位年輕人也同時站起來,笑著說:“爺爺,您上坐。”

“別客氣,都坐,都坐。”他說著坐在了椅子上又說,“我來也沒啥大事,一是對你們當了官表示祝賀;二是想給你們說道說道,上上政治課,敲敲警鍾,防止你們蹺尾巴、走邪路。”

王天龍認真地說:“孫大叔,你老有啥話?盡管說,我們保證洗耳恭聽。”

“那我就倚老賣老,打開天窗說亮話,不客氣了。”他清了清嗓子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不滿你們說,想當初我們幹的時候,那是啥條件?身無過寒衣,家無隔夜糧,花錢靠貸款,吃飯靠救濟。可是,我們在老書記的領導下,硬是把千年的沙荒地變成了綠洲,把兔子不拉屎的地變成了高產穩產的肥田,成了“農業學大寨”的標兵。靠的是啥?靠的是一股勁,一種精神。有了那種幹部群眾心往一處想的團結精神,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有了那種艱苦奮鬥的勁,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王天龍激動地說:“您老說的對,我們一定要接過你們‘團結一心,艱苦奮鬥’的法寶,經我們的雙手一代一代地傳下去,發揚光大。”

孫道義認真的叮囑說:“那當然好,我舉雙手讚成。天龍,你們千萬要記住,千變萬變,為鄉親們服務的思想不能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作風不能忘;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品質不能丟。有了這三樣,群眾就會心甘情願地跟你走。反過來,又吃、又貪、又好色,傻瓜也不會買你的帳。”

王天龍佩服地點頭說:“大叔,您老放心,新班子一定約法三章,把您老的囑咐寫進去,並身體力行照著去做。”

“那當然更好。”孫道義仍然感到話沒有說透,繼續說道:“你們成了村裏的頭,是群眾選的,所以你們千萬不要忘了鄉親們,有事多和大夥商量,多征求群眾的意見,不能照著群眾耍橫。既要勤儉,更要廉潔,公家的錢一分也不能掖進自己的腰包裏。前兩任書記就是你們的榜樣,就拿去世不久的老書記來說吧,帶頭落實黨的政策,積極推廣農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主動為老幹部們*安排工作,得民心,順民意,調動了大夥兒的積極性,使咱村很快富了起來。”

孫道義一想起激情燃燒的歲月,心中就無比興奮,是留戀還是懷念他心裏也分不清,感慨地說:“老書記在短短的幾年裏為群眾辦了三件大事,沒叫群眾掏分文。一是建水塔,家家用上了自來水;二是打深井,四眼機井浪花濺,農業高產有保證;三是修冷庫,水果保鮮增了值。他幹了二、三十年的村幹部,給兒女們留下了什麼?除了破房子,就是爛屋子。而有的人背地裏說人家的壞話,那是昧了良心。最後,我送你們四個字作為護身符。”

“哪四個字?大叔您快說。”

“公、廉、勤、遠。”孫道義語重心長地說:“公生明、廉生威、勤不荒政、遠不亂性,望你們記在心中。”

王天龍堅定地說:“大叔,您放心,你老提出的這四個字的護身符,我們一定牢記心間,當做座右銘,時時照著去做。”

“那好,你們繼續談。我說完了,先走一步。”他說著往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