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月後,國民黨的二號人物,孫先生的臂膀,跟宋教仁素來友善的黃興在巨大的悲憤之中寫出了一副非常有名的挽聯:前年殺吳祿貞,去年殺張振武,今年又殺宋教仁;你說是應桂馨,他說是洪述祖,我說確是袁世凱。此聯一經傳播,坊間輿論大嘩。
國民黨的另一大佬孫中山當時正在日本考察鐵路,尋思著招商引資事宜。但在得到宋教仁慘遭毒手的消息後,3月21日,即立刻停止在日行程,提前回國。3月25日,坐了4天輪船的孫中山剛到上海,就馬不停蹄地召集黨內諸同誌在黃興寓所召開了一個國民黨高幹會議。
會上,國民黨的高幹們各抒己見,黃興主張走司法程序,徹查真相,用法律手段解決。孫中山則力主動武,並說要打到北京去,消滅袁世凱。可當時國民黨人也麵臨著十分尷尬的問題:查,政權不在手上,而且此案涉及最高領導人,難保司法不公;打,手中無兵無槍,敢跟老袁動粗、吹胡子瞪眼不啻於以卵擊石。
與會諸人討論了半天也沒討論出個結果,一向偏激的戴季陶附和孫中山,認為不用武力解決不了問題。其他人則大多表示在還沒有徹底撕破臉皮之前,黃興的法律解決方案未必不可一試。孫中山是個有些牛脾氣的人,主張武力討袁不改。黃興也不願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就咬定老袁不放。討論了一夜,黨內諸同誌始終無法形成統一的意見,於是大家口頭上說“下次再議”,而實際上雙方都在按自己的想法一步步往下走。
黃興這一路走的是,為避免受行政因素的幹擾,由立憲派人士現為江蘇都督的程德全向國會申請成立特別法庭,專審宋案。但此時主管審判的民國司法總長許世英卻拒絕支持,他認為宋案不向地方法院起訴而要求重設法庭,是幹預司法獨立。
孫中山一路走的是,先派人在當年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地武漢聯絡同誌,然後大家拉上人馬戰場上見。可武漢的聯絡事宜很快就被嗅覺敏銳的副總統黎元洪獲知,國民黨人寧調元等慘遭逮捕槍斃,罪名是“陰謀刺殺黎副總統”。
這一來,國民黨與袁世凱這個事就鬧大了。
根據當時的情況推測,一直窺覷著事態發展的袁世凱其實也不願動粗,畢竟打仗需要錢,仗著以前的老底子,他的日子雖然比國民黨好過,但也還達不到逮誰滅誰的派頭,其實那年頭,華夏大地沒人有那個派頭。袁世凱是過來人,他知道國民黨死了人,而且死的還不是一般人,這事國民黨人是絕不可能善罷甘休的。既然免不了一戰,那就先下手為強吧。從6月9日起,袁世凱以“大總統令”先後把國民黨中手中有兵的江西部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免職。意思很明顯,一來在名分上搶占上風,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二來為真正開戰做軍事上的準備,所謂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國民黨方麵本來就對老袁一肚子火,現在老袁又要借助國家的名義趕盡殺絕,是可忍孰不可忍。7月12日,受孫中山支持,江西都督李烈鈞在湖口要塞布檄鳴炮,出境討袁。15日,國民黨決定一致對外,一直主張走法律渠道的黃興宣誓就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接著,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四川等地的國民黨人和地方軍閥陸續加入討袁隊伍,一場大戰風雨欲來。
現在,讓我們暫時撇開即將發生的討袁戰爭回過頭去看看文中開篇提到的宋教仁遇刺案。
關於此案真凶到底是不是袁世凱,其實一直缺少有力的證據。
洪述祖在給應桂馨的文件中說,他曾就此事向袁世凱彙報過,但到底是如何彙報的卻未曾透露。不排除洪述祖為了在應桂馨麵前顯擺自己的身份而故意捏造或者誇大事實。據國民黨要人張繼的回憶錄,當時京師的警察總監王治馨後來告訴他,洪述祖在南行之前確實見過一次袁世凱。當時洪說,現在國事如此,都是因為有幾個人在反對總統,如果能把這幾個反對總統的人一一除掉,天下不就大治了嗎?袁世凱聽了這個幾乎毫無政治智慧的提議笑了笑說,現在一麵搗亂都快應付不過來,如果再來個兩麵搗亂就更加麻煩了。之後,洪又見了袁世凱一次,那時候,宋教仁已經被害,但真凶尚未查出,袁問,宋教仁是何人所害?洪說,是我們的人,要為大總統出死力的。據說,袁世凱聽了後臉色很不好看。洪見狀,知道惹了禍,於是找了個借口回天津了。
照筆者分析,這幾段對話或許真是當時的實情,因為袁世凱如真有心殺宋教仁,他不會如此動手,理由有三:第一,從天時上看,袁世凱不會把時機選在自己發電報邀請宋教仁北上的時候,因為這樣一來他嫌疑最大;第二,從地利上看,袁世凱不會選擇在車站這種人來人往的地方下手,因為車站人流密集,很容易把事情鬧得不可收拾;第三,從人和上看,身為一國元首的袁世凱底下高手如雲,再怎麼著也不會采用聘請業餘殺手這種極不入流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