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正史別解(5)(2 / 3)

因為死時袁世凱還是總統,雖然不是因公殉職,但無論如何也還得以在職國家元首的規格安葬他。國家緊急撥款50萬元用於治喪,葬禮很隆重,那些在袁世凱稱帝時與他有所交惡的親朋故舊此時均走馬燈似地前往北京沉痛悼念他們的老領導,其中尤以袁世凱的幹兒子奉天將軍段芝貴哭得淒慘,惹得很多不那麼習慣流淚的政府工作人員都紛紛落下了悲傷的淚水。

6月28日,按袁世凱生前遺願,靈柩從北京起運河南彰德,靈柩在新華門內時用得是32人的小杠,出新華門後改為80人的大杠,起靈當天,人山人海,警察在前麵開道,孝子孝男手持孝棒緊隨其後,之後是靈柩,再之後是長得看不到盡頭的人流,沿途到處圍滿了或看熱鬧或送行的群眾。據說其葬禮參與人數之多,關注程度之高已超過了當年的慈禧太後。於是很多現代人便不理解了,為什麼袁世凱臨死前弄出了個稱帝醜劇,全國人民一片罵聲,袁本人也是千夫所指,但等他真正死了,又從那裏冒出如此多的人來為他主動送葬呢?

袁世凱自有袁世凱的好處讓我們把時鍾倒撥八年,來看看袁世凱50歲的生日。古人過生日不單如現在人一樣送錢送物,有時還送壽貼,寫幾句吉祥的話祝福一下。

袁世凱過生日的前幾天,京城的壽帖售賣一空。各地官員,朝廷要人以至皇親權貴前往袁府道賀的絡繹不絕。因為有頭有臉,每個人所送的東西往往都極盡奢華,那家夥,敢情就是一個小型博物館。其中送禮之人也有頗為取巧的,當時袁世凱的同事大學士那桐送的生日禮物就很不一般。因為跟袁關係熟絡,知道袁愛看京劇,為了表示慎重,那桐不惜降低身份親自上門去請了京劇泰鬥譚鑫培來為袁祝壽。

譚鑫培唱戲有個習慣,從來隻唱一出,因為唱多了嗓子容易累,不利於嗓子的修複和保養。但是這時那桐大學士想讓譚破一回例唱兩出戲。那桐說價錢你隨便開。譚鑫培也不是沒見過錢,錢這玩意他不太感冒。他半真半假地說,如果中堂大人能給我請個安,我就姑且破一回例。舊社會藝人地位低,譚鑫培即使說出了這話,也沒太當真,可誰知話音剛落,那桐的安已一請到底。由此也可想見,在晚清民初的中國政壇上袁世凱實力之強,勢力之大,人緣之好。

但袁世凱跟我們現在的很多人一樣,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不能憑借祖輩的蔭庇從小就坐在一個別人奮鬥終身都可能到達不了的位置喝咖啡。換句話說,袁世凱是自己混出來的。無數個鐵一般的事實告訴我們,一個從基層做起的人要想在千萬人中脫穎而出,沒刷子是不行的,沒兩把刷子是萬萬不行的。

袁世凱做事向來講求實效。他跟很多梟雄如黃巢、洪秀全一樣早年也走過科舉的路,無奈老袁家的人墨水不夠,袁世凱對八股文又恨之入骨,所以學習成績一直不好。後來袁世凱又想靠捐官起步,懷揣著家裏人變賣首飾貨物換來的銀子,在北京,這個沒怎麼見過世麵的鄉下小青年吃喝玩樂樣樣嚐試,再加上不小心交友不慎中了賭徒的圈套,不但官沒捐成還把銀子輸了個精光。最後不得已棄文從武投奔淮軍吳長慶才總算找對了方向,並逐步顯現出過人的才能,開始鶴立雞群。

剛參軍不久,一次過年,因軍官大部分已請假回家,士兵們窮極無聊就在軍營裏喝酒賭博,不知為什麼突然賭博的兩撥人就鬧將了起來,起初是對罵後來發展到拳腳相加,再後來雙方各自約人並開始拖槍對射打起了平時演練的陣地攻防戰。雙方均是一起訓練的將士,各方麵素質總體上都差不多,打著打著就有人開始負傷,而且這負傷的人數不斷上升,但由於軍官都不在家,事情發生老半天一直沒人管。眼看事情越鬧越大,同樣還是士兵的袁世凱靈機一動假傳吳長慶軍令帶著另一批士兵趕往事故地點,先是鳴槍停戰,然後抓住為首的幾人,全部槍斃。吳長慶回來後,他又主動請罪並將此事的前因後果向吳長慶作了彙報,吳長慶是個識貨的主,知道這小子終非池中之物,所以非但沒責罰這個膽大的年輕人,相反還真的就給了他一個軍官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