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為鞏固各方麵的關係,袁世凱還有一招,結親。袁世凱妻妾成群,子女眾多,與袁家結親的也多為晚清民初的高官巨戶,如袁世凱長子袁克定娶的是湖南巡撫吳大澂之女、長女袁伯禎嫁的是兩江總督張人駿之子、五子袁克權娶的是兩江總督端方之女,袁世凱甚至還有意讓三女袁靜雪嫁給清末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除此之外,袁的其他親家還包括內閣總理孫寶琦、陝西督軍陸建章、直隸總督楊士驤、江蘇巡撫陳啟泰、軍機大臣那桐,甚至後繼任民國總統的黎元洪、曹錕等。
這樣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一般的小風小雨肯定是奈何不了的。
即使攝政王載灃為了替哥哥光緒報仇玩出“愛卿腳有病回家休養吧。”
的把戲,袁世凱已不再擔任黨政軍要職,依然如此。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並在一夜之間拿下武漢,隨後牆倒眾人推全國各地紛紛宣布獨立。此時,在朝廷之中的載灃等人緊急商議之後決定派陸軍大臣蔭昌帶著帝國最精銳的北洋軍隊前往鎮壓,但此時蔭昌根本就指揮不動這支隻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的軍隊。在前往湖北的路上,袁的老部下段祺瑞等人還專門跑到河南漳德拜訪了袁世凱,請求指示。無奈之下,清廷隻得卑躬屈膝請袁世凱出山,不過這回市場行情變了,袁世凱成了績優股。清廷第一次開出的條件是湖廣總督,袁世凱答複得很簡單,腳病未好,不去。
第二次,清廷催促,袁世凱乘機講出了自己的想法,總攬全國軍權。
清廷無法,一班皇親國戚商量之後認為現在的局勢非袁出馬不可,最後不得不授予袁欽差大臣,並命節製海陸各軍。10月27日,初次交戰中,袁世凱苦練了多年的北洋軍隊就把武漢革命軍打得大敗,按說,袁世凱此時應該是“宜將乘勇追窮寇”,可袁卻偏偏來個見好就收,10月29日,袁世凱致書革命黨臨時總指揮黎元洪請求議和。早在此之前,袁世凱就曾命手下劉承恩給黎元洪寫信議和。劉承恩是黎元洪的同鄉兼朋友,但劉給黎的幾封信,黎一直未回,實在等不及了,袁世凱這才親自操刀要求講和。革命黨方麵此時因北洋軍隊實力太強(武昌一戰即是明證)也想就此議和,但由於雙方立場差異太大,議和毫無進展。袁世凱是曆史的過來人,深知以戰促和的重要性。11月27日,按袁世凱的既定部署,北洋軍隊馮國璋部攻陷漢陽,至此革命首義之地武漢三鎮隻剩下武昌一座孤城,馮國璋打下漢陽後意氣風華,打算一鼓作氣拿下武昌,搶個頭彩,誰知,袁世凱知道後勃然大怒,連發7道電報製止馮國璋。為避免馮國璋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袁世凱甚至還把馮國璋的前線總指揮一職給撤了,改名另一親信段祺瑞全權代理。
接下來的故事就有點老套了,袁世凱跟風古人玩起了養“寇”
自重的把戲,並以此作為與革命黨和清朝廷談判的資本。據說,當時袁世凱曾給他的幕僚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說,各位,你們知道怎麼拔樹嗎?專用猛力去拔,是無法把樹根拔出來的;過分去扭,樹一定會斷折。隻有一個方法,就是左右搖撼不已,才能把樹根的泥土鬆動,不必用大力就可以一拔而起。清朝是棵大樹,還是棵兩百多年的老樹,要想拔這棵又大又老的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鬧革命的,都是些年輕人,有力氣卻不懂如何拔樹,鬧君主立憲的又是老年人懂得拔樹卻沒有力氣,我今天忽進忽退,就是在搖撼大樹,等到泥土鬆動了,大樹不久也就會被拔出來了。
袁世凱以為這真是走了一步好棋,可誰知,清朝廷雖然被成功瓦解了,但這群當初為迫使清廷退位所養的“寇”卻越來越重,最後重得他這隻負重能力十分優秀的駱駝都有點喘不過氣了。特別是那個湖南人宋教仁,不僅反對他,還把國民黨弄成了國會第一大黨,嚷嚷著要組閣。這樣的人,如先秦的李斯所說,如果不能收為己用,那當然隻能殺掉了。
隻是這殺人的事到底是領袖自行動手還是底下人揣摩聖意先行一步,或許永遠都隻能飄忽成曆史的疑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