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一章 同學少年(3)
回到家裏,母親早已收拾完屋子出門挑擔去了。鬆山縣境有五個圩場,五天一圩輪著轉。母親清晨到旅館為旅客挑行李,然後去圩場,替城裏去趕圩的人挑擔回城,掙一些工錢。母親怕弟弟尿床,給他穿好衣服裹上小被,放入竹籠椅中。撒尿時,尿就從籠椅的圓洞中流下來。母親囑咐平山回來後,坐在籠椅旁看著弟弟。
他看妹妹在床上睡得很香,就搬過小竹凳在籠椅邊坐了下來。不一會兒,他的眼皮發澀,變沉,趴在籠椅的沿上也睡著了。
林平山六歲那年,在親戚幫助下進了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讀書。交不起學費,入學一年多就失學了。鬆山解放了,窮苦的孩子上學可免交學費,他才重新跨進校門。
從此他發奮讀書,立誌要做一番事業,學習成績一直在學校名列前茅。像他這樣出生在偏遠山區沒有任何背景的孩子,上大學讀書無疑是實現自己抱負的惟一途徑,他對未來充滿期望。
三
入學不長時間,林平山就感受到了大學生活給他帶來的喜和憂。
物理係集中了全國許多名牌中學的尖子,他總覺得自己來自偏遠山區,學習肯定比不過那些大城市來的同學,入學之後就一直心存畏怯。期中物理係一年級八個班物理考試的結果,卻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成績下來,他的考分是九十三分,是八個班中惟一成績超過九十分的。這個結果大長了他的自信心,馬上想到應當在清華大學有所作為。他找高年級的鬆山一中校友求教,尋找大學的學習規律,打算做到先知先覺,事事做在頭裏。
清華大學有全校外語統考製度,學生們隻要統考通過就可以轉學另一門外語,他決定從學習外語入手,實施自己的計劃。每日早起背記俄語詞彙,上課練習用俄文做筆記,力爭在一年之內通過學校的俄語統考,盡快轉學英語,適應當時已經開始惡化的中蘇關係形勢。
大學生活中,讓他吃力的是班裏的政治學習討論會。
班裏每次開討論會,幾乎讓北方同學包圓了。他們伶牙俐齒,口若懸河,擺出東北人炕上嘮嗑的勁兒,民諺俗話歇後語,一談就是大半天。南方同學一般比較內向,開會比較悶。林平山和班裏的南方同學,在討論會上常常輪到最後才發言。湖南的馮學順、蘇北的朱成宜,普通話講不好,說話顯得費勁兒,吭哧半天不知說啥。口若懸河的鄭品吾裝著聽不懂故意打岔,學他們說話的腔兒問是啥意思,把他們憋得滿臉通紅。林平山講普通話倒沒有障礙。他臉皮薄,又覺得每次討論形勢,哪有那麼多感想可談,覺得不真實,就不願多談。
同學們到昌平幫社員秋收,北方同學掰苞米速度比南方同學快,鄭品吾是全班幹得最快的。晚上收工回來,班上開會要他介紹體會。他出身北方農村,掰苞米跟林平山進山挑擔一樣是家常活兒,可他偏說:“俺到了農村一心就想著向貧下中農學習,越想越有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