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愛(1)(1 / 3)

【愛】

(一)(梵tr!s!n!a^,藏sred-pa)十二因緣之一。又名愛支。也譯為‘渴愛’,意指如渴者求水般激烈的欲求。可分為色愛以至法愛的六愛,或欲愛、有愛、無有愛的三愛。緣認識而起的苦樂等感受一產生,對苦受就有憎避的強烈欲求;對樂受就有愛求的熱望。這些強烈的欲求或熱望,即是愛。也就是以愛來表示對苦樂受所產生的愛憎之念。《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三(大正27·119a)︰‘雲何為愛?謂雖已起貪愛、淫愛及資具愛,而未為此四方追求,不辭勞倦,是愛位。’《俱舍論》卷九(大正29·48c)︰‘貪妙資具,淫愛現行,未廣追求,此位名愛。’

說一切有部將十二因緣分三世兩重因果,以愛、取、有為現在三因,然經量部謂此乃違背經說,而主張唯有由樂等三受引生的三種愛,是為愛支。亦即為欲界苦所逼惱,於樂受所生欲愛(ka^ma-tr!s!na^),於色界初二三禪之樂受及第四禪非苦樂受所生色愛(ru^pa-tr!s!n!a^),或唯於無色界非苦樂受所生無色愛(aru^pa-tr!s!n!a^),是為愛支。又,唯識大乘唯立一重因果,名愛取有三者為能生支,其中,愛為第六意識相應俱生煩惱,係正緣後有而起的潤生之惑。

(二)九結之一︰即愛結(anunaya-sam!yo-jana)。又譯為隨順結。指染著於境的貪煩惱。《大毗婆沙論》卷五十(大正27·258a)︰‘雲何愛結?謂三界貪。然三界貪,於九結中總立愛結,七隨眠中,立二隨眠。謂欲界貪,名欲貪隨眠,色無色界貪,名有貪隨眠。於餘經中,立為三愛,謂欲愛、色愛、無色愛。’

《順正理論》卷五十四(大正29·642c)︰‘何緣此貪說名為愛?此染心所隨樂境故。’又,《集異門足論》卷四說欲愛、色愛、無色愛等三愛,諸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著愛染,名為欲愛,諸色中諸貪等貪等,名為色愛,無色中諸貪等貪等名無色愛;《勝鬘經》說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大般涅槃經》卷十三以四諦中的集諦為愛,而有二種、三種、四種、五種之別,其文雲(大正12·440a)︰‘愛有二種︰(一)愛己身,(二)愛所須。複有二種,未得五欲,係心專求,既求已得,堪忍專著。複有三種,欲愛、色愛、無色愛。複有三種,業因緣愛、煩惱因緣愛、苦因緣愛。出家之人有四種愛,何等為四?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複有五種,貪著五陰,隨諸所須,一切愛著。:(三)(梵preman、priya)指以不染汙心愛樂佛法或師長。《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九(大正27·151a)︰‘愛有二種︰(一)染汙謂貪,(二)不染汙謂信。’《俱舍論》卷四(大正29·21a)︰‘愛謂愛樂,體即是信。然愛有二︰(一)有染汙,(二)無染汙。有染謂貪,如愛妻子等。無染謂信,如愛師長等。’

◎附︰吳汝鈞〈愛〉(摘錄自《佛教的概念與方法》第一篇)

佛法中‘愛’一詞語的意思,複雜得很;它的內容恐怕比英語的love和德語的Liebe還要豐富。在佛教經論中,這詞語比較多出現於原始佛典與大乘經典中,特別是前者;這主要是從梵語巴利語翻譯過來的資料;中國佛教的文獻,比較少談‘愛’。而對於不同表示的梵語與巴利語原語,漢譯都少加簡別,一律譯作‘愛’。這是導致這一詞語的高度複雜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例如︰巴利語chanda,是愛好、願欲之意,事見《雜阿含經》;梵語anunaya、tr!s!ya-ma^n!a,都是愛的執著之意,前者見《楞伽經》,後者見《中論》;巴利語tan!ha^、梵語tr!s!n!a^,都表示煩惱、貪欲,由此而生盲目的衝動,前者見《雜阿含經》,後者見《俱舍論》;巴利語mama^yita,是執著他物為自身所有之物,即指此一被執著之物,語見《義足經》;梵語ka^ma,指性愛,語見《理趣經》;梵語sneha,指父母對子女的愛,語見《佛所行讚》;梵語preman,指對一種崇高理想的愛,此種用法相當普遍,自古已有;又巴利語pema,指對他人所懷的友情,語見《法句經》。這種種表示,意思都不一樣,其原語也是相互差別,但漢譯卻都作‘愛’。

這些不同的意思亦可歸納為兩個總的意義︰其一是汙染義,另一則是一種德性,是不染汙的。‘愛’的汙染義,明顯得很,如上麵所舉的大多數的例子;這一義亦最能與佛陀的四諦思想與十二因緣的說法相應。另外,由‘愛’連著其他字眼而成的表示染汙義的字眼,也常出現於經典之中,如愛恚、愛涎(對於個別我的執著)、愛海、愛鬼(愛著之害,有如鬼魅)、渴愛、愛結、愛見、愛業、愛染、愛想、愛憎、愛藏、愛縛、愛欲等等。其中渴愛的意思,尤為突顯,喻人的欲求,如感饑渴時般的強烈。這種種意思都源於生命中的妄情妄識對外界有所攀附時,而生起盲目的衝動,定要有所執著而後快。我們可以說,愛的執著,是妄情妄識的具體表現。但約實而言,包含外界以至於生命自身的萬法,是否真有其實在而可被執取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萬法的本性是空,隻是依緣而聚合;緣集則成,緣去則壞,此中並無實在的獨立的自己。愛著即是要向此中尋求實在,這無異影裏求物,虛中求實,永無結果,而隻在這種本質上是絕望的追逐中打滾,在生、死流轉中輪轉,招來無窮的苦惱而已。故經中說愛為染著因,是生死本。在另一麵,‘愛’的德性的意思,在佛教經典中也相當普遍。如愛法、愛育、愛果、愛敬、愛喜覺、愛語、愛惜等。這個意思實在泛得很,可推而至於愛國家、愛社會、愛親人、愛祖師,以及於對人類萬物的關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