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們的日子並沒有因為他們中間的"反革命分子"事件發生了什麼明顯的改變,這讓夏陽公社的幹部都鬆了一口氣.夏陽公社是華洋縣唯一一個轄區全是山區的公社,麵積也比別的公社大了許多.雖然接近縣革委所在華洋城,經濟指標在全縣所有的公社中卻排名倒數第一.夏陽的貧窮在華洋是出了名的.當然,得益於好山好水,夏陽的人兒也是出了名的俊俏能幹.當地人都會說的順口溜:娶媳婦要找夏陽,嫁女兒要去華洋.夏陽也是每年的"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公社.最讓夏陽人自豪的莫過於在七十年代初"農業學大寨"高潮中把十幾座山頭都給炸平了,把貧瘠的山區改造成平原良田.這件事還上了省報紙頭條,公社和縣裏的領導還受到省領導的接見.回來的人都搖頭咋舌說,那場麵啊,不得了.當時來參觀的人,都會恭維說:這事要是早幹幾年,大寨那還能有現在這麼風光.更是把夏陽人吹上天了.
因為貧窮,所以夏陽的知青也是全縣最多的.所有的知青都來自於附近的工業城市,最遠的也有幾百公裏.
在六十年代未開始的"上山下鄉"運動中,全國有一千七百多萬青年學生都給下放到了農村裏.這一代的人,都是出生在建國前後,經曆了共和國所有的重大進程: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紅衛兵,*,改革開放.他們五十年代出生,六十年代鬧革命,七十年代下鄉,八十年代回城,九十年代下崗.沒有一代人的經曆有他們這麼的豐富.當然,這對於他們是否一種值得的驕傲呢?有人說他們是充滿了理想主義的一代,他們生活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裏,也有人說他們是被耽誤的一代,在他們人生的各個階段中所必需的都沒有.他們已從舊時代的陳舊遺產,變成了新時代的社會負擔.還沒有入時便已經過時了.但在這種席卷整個國家的洪流中,不管他們是否能選擇,命運早就已經注定了,他們也隻不過是某種理想的祭品.
知青們響應毛主席"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號召從鑼鼓喧天的歡送會來到了夏陽公社的時候,準備在這火紅年代戰天鬥地時,入眼中並不是想像中火熱的革命場麵,而是破落的屋子,冰冷的鋤頭,還有貧瘠的土地.接下來的高強度的勞動和貧乏的精神生活,才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心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的堅強.當農村已經取代了城市,教室已經變成了田野時,他們中有的人已經開始懷念自己的家.懷念起已經給他們砸爛門窗桌子的學校,懷念起"武鬥"時肆意破壞的城市.也許他們已經後悔,正是他們的所作所為,讓城市已經失去容納他們的地方.但他們回不了頭了,大門在出發時已經關閉.於是,為了得到推薦的機會,從而以招生,招工等名義回到城裏,他們開始拚命的勞動.從一個不懂農活,連鋤頭都不知怎麼用的學生娃變成了像農民一樣自然地吐口水在手上再抓起鋤頭時,就知道他們已經融入了當地的生活,雖然他們的身體也已經適應了這種高強度的勞動,但在內心深處,卻越來越想念起家所在的城市了."紮根農村幹革命"的理想已經被現實生活所取代,宣傳家描繪的畫卷已經被冷酷擊碎.雖然有少數人下放了二三年後,就因為表現好,或者是城裏父母的關係而走出了農村這片天地,但更多的人在鄉下已經待了很長時間,有些已經快十年了.為了搶奪那幾個回城的名額,多少愛情被背叛,多少兄弟情義被擠裂.
當你看到巷口鋪村的知青和生產隊的社員在一起集體勞動,掙工分時,你已經很難區分這兩類人了.當那個滿臉皺褶的生產隊長下令收工後,社員們快步走在前麵,不久村子就響起了孩童的叫喊聲.而知青們卻三三兩兩在走在後麵,有些人甚至一屁股就坐在地上,對比這下,他們就像無根的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