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擴大詞彙量
詞彙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詞彙組成的。詞彙的記憶和應用是閱讀理解的第一步,是最基本的要求。不具備一定的詞彙量,閱讀理解根本無從談起。試想,如果翻開一篇閱讀材料,處處都是生詞,滿眼“”,連每句話的意思都讀不通,何談理解篇章呢?詞彙量不足,是影響閱讀速度的大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惟一的方法就是踏踏實實地多背多用詞彙,擴大“,僅靠根據上下文和語境來推測詞義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推測詞義是建立在對上下文有清晰理解的基礎上的,倘若上下文中也有生詞,憑什麼推測呢?所謂的技巧捷徑也隻能是一些記憶詞彙的巧妙方法,而艱苦背誦的這一關,是肯定繞不過去的。
不過,英語共有幾十萬個詞彙,一個人詞彙量再大,在閱讀中都會碰到生詞,這時我們就需要借助詞典,詞典是我們學習者必備的最重要的工具書。
不過我們在這裏講的,不是怎樣去查詞典的問題,而是如何在閱讀中去把握詞彙,如何準確地在閱讀中掌握每個詞的詞義,詞形變化,它和其他詞的搭配及相互關係等。把它們掌握準確,理解透徹,使用熟練,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準確地理解句子,以及整個篇章。
1.詞的多義性
英語的詞往往是多義的,即一個詞有幾個詞義,而且有些詞義之間相去甚遠,它們的用法也不相同。我們學習,掌握單詞首先就要搞清詞的確切詞義,對多義詞要記住它的幾個最主要的意思及其用法。一個詞義在不同的場合往往還有不同的細微含義和不同的解釋,它可能還有轉義,引申意義等。隻有把一個詞的詞義掌握準確,理解才會透徹。
在詞的多義性上,我們首先要注意到一些詞的幾個詞義截然不同,意思上毫無聯係。有的詞典把它劃為詞形相同而意思不同的幾個詞。算一個詞也好,幾個詞也好,總之,掌握住它們的準確意思才是最主要的。例如:
這個句子到底是“在那裏,”還是“那裏說謊”。沒有上下文是無法確定的。因為lie有““等不同的詞義。
2.詞的構成
英語有很強的構詞能力,一個詞通過轉化、合成和派生等方式能構成新詞;在閱讀中,我們經常見到我們學過的某個詞的同根詞,即某個詞轉變了詞類和用法,或加上前綴或後綴構成了別的詞。掌握英語構詞法是豐富我們的詞彙,擴充已有知識的重要方法。掌握了英語的構詞規律就能使我們在詞彙的理解上更加豐富、靈活,學習過一個詞就能進一步掌握更多的詞。而閱讀也給我們提供了詞彙變化和使用的最豐富的材料和最直接的場景。
例如:educate(教育)這是個動詞,通過派生、合成等方式它就能構成很多語義關聯的新詞。比如:
reeducatev.再教育,重新教育
educatorn.教育工作者
educativeadj.有教育意義的
3.特殊詞類
在英語中,影響閱讀的還有一些特殊詞類。由於它們構成特別,或使用中有特殊的要求,容易給閱讀造成困難。這些詞類有:
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組織、機構名,報刊雜誌名,專門事件,建築物,節假日等各種專門名稱,例如:
America美國,美洲
theUnitedStatesofAmerica美國(美利堅合眾國)
thePeoplesDaily人民日報
對專有名詞的掌握往往需要專門的知識,因為涉及人物、地方、組織、事件、各種書籍、各種節日、風俗甚至裝飾……的名稱,其範圍是極廣的。碰到這類知識不了解的需要查參考書。
縮略語:縮略語是一個專有名詞、較長的短語、專業術語、或者一個詞等為了書寫和表達的簡便而采用的縮略形式。它們最常見的構成方法是取構成該短語的各單詞(或主要實詞)的第一個字母大寫連貫而成,例如: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聯合王國(即英國)
中國民航總局
二、解決語法問題
語法一直是中國英語教學中的重點。一般要求掌握大量規範的句型、習慣用法和常用結構,這是中國英語教學的一個優點,是符合英語的本質和學習規律的。英語是一種邏輯性很強的拚音語言,其結構比較規整,有很多規律性的內容。體現在具體的行文裏,就是存在大量的固定句型,慣用說法等等,這些相當於數學裏的公式,可以把類似的詞語往裏套,構成不同的句子。根據英語的這一特點,如果掌握足夠多的英語常用語法,便對句子結構有一個總體性的把握,在腦海內建立起一個理解語句的框架,能夠較快地捕捉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樣必然會提高閱讀的效率。此外,記憶某些習慣用法對於培養閱讀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益處。在日常的閱讀實踐中經常會發現,有一串詞乍看起來根本不符合語法結構,而且盡管不是生詞,卻無法理解它的意思,這時,很可能是遇到了某個慣用法。這就不能靠語法公式去套了,而必須像背詞彙那樣紮紮實實地逐個記憶,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量。
1.掌握句型
英語句子是用以表達思想的,從表達這個角度講,英語主要有三種句子結構,即:
(1)主——動(謂語)——賓(賓補)句型
(2)主——係——表(係表謂語)句型
(3)Therebe(謂語)——主語句型
在閱讀中我們見到的任何句子以及我們要表達自己的任何思想,都必然會用到上述句型的一種。我們應該牢牢地掌握好這三種句子結構,同時注意時態、語態等的變化,幾個句子間的呼應關係等,你就能把句子理解準確。這樣,句子的大的骨架有了,閱讀理解、書麵表達等就方便了。例如:
從這段讚揚中國的變化、描寫自己的感受的話來看,每個句子都在使用主——動(賓),主——係——表及therebe句型中的一種,這是英語的一種最基礎的句型。
2.句子分析
我們已經講過,如果一個句子長,層次多,結構複雜,難以理解,則我們需要進行分析,把句子結構理清,找到句子的主幹和其他修飾成分(特別是各種從句),找到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則這個句子就能準確理解了。分析句子,須注意下麵幾個方麵:
(1)如果一個句子由多個分句組成(並列句、複合句)則要找出主句和從句及各個並列句。此時要特別注意連詞,因為每個分句都是由連詞引導的。找出各分句後,還要注意各句之間的關係。例如主從句中的從句是什麼從句,它的位置、特點等。這樣,搞清了複合句子大的骨架,句子的脈絡就清楚了。例如:
一個……人並非必定比……的人更聰明。
man帶有定語從句,whohasalarge...他有大的大腦。
one也帶一個定語從句
whosebrainissmaller(他的大腦很小)
c.第二句的主句是Weknow後麵的定語從句
geniuseshaveexisted(天才一直就存在),buttherehavebeenothers(但還在別的人)是並列的賓語從句。
havehad是定語從句,修飾geniuses
(2)一個單句,包括並列句的各分句,或主從句中的主句或從句。如果結構複雜,或帶著較多的修飾語等不好理解時,則需要分析單句的層次,這裏最主要的是找出句子的主語和謂語(即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後再找出句子的其他成分:賓語、定語、狀語等,並弄清各自的修飾關係,例如:
a.這句話的主句是Whyisit?為什麼會這樣?
後是主語從句,即it的具體內容,而這個從句又帶有一個時間狀語從句when...從句的主句為youneverlearn...(你從來不知道那些簡單的詞語),而phrases又帶一個同位語從句thatletyouslip...
(能使你不知不覺地進入另一種文化)
allyou...為介詞短語做狀語
說明情況(而又絲毫不露出外國人的痕跡來)
三、豐富**知識
由於**知識不熟悉而影響閱讀、理解是一個老話題。任何人閱讀任何文字的讀物都會遇到這個問題。但它對學習外語的人來說就顯得特別突出。一個人學問再深,對外國的情況總不如對自己國家的情況了解和熟悉。初學英語的讀者或者對英語有了一定掌握的人,對英語國家的和人文狀況的了解還是有限的。即使知道,也多半是一知半解,或者是粗線條的。一涉及具體的曆史人物和事件、政治現實、各種文化現象、科學知識、風土人情等便不甚了了。所以學習英語的讀者,不僅僅是為了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而且為了較好地掌握這一語言,有必要盡量全麵地了解這些國家,而且越多越好。當然要分清主次,有計劃地進行。爭取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獲得明顯的效果。
**知識影響閱讀理解是多層次的。它可能是局部的影響,也可能是整體上的影響。所謂局部影響是指讀者由於**知識不熟悉而弄不懂某個具體的詞語、句子或者段落。所謂整體上的影響是指讀者對理解整篇文章,或整本書的主要論點或中心思想有困難。例如:
上麵兩段話選自一篇題為《筆》(Pens)的短文,作者不詳。第一段中的第一句說布雷德肖大筆一揮,查理·斯圖亞特便被送上了斷頭台。布雷德肖生於1602年,卒於1659年,是英國法官,1649年主持審判英王查理一世,並將其判處死刑。第二句說伊麗莎白女王拿起筆簽署了一份文件,從而加快了蘇格蘭瑪麗女王生命的悲劇性結局。伊麗莎白是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她1558—1603在位。蘇格蘭女王瑪麗,1542—1567在位,因陰謀刺殺伊麗莎白女王被處死。第二段中的那句話講的是維多利亞女王用筆救了一條生命,因為當惠靈頓公爵呈給她一份死刑執行書,請她簽署時,她批了“兩個字,於是給了一個壞軍人改過自新的機會。維多利亞為英國女王,1837—1901年在位。惠靈頓公爵是英國將領,曾在滑鐵盧擊敗拿破侖。
以上的例子說明**知識對閱讀理解可能造成的局部上的影響,即對讀物中個別詞語、句子或段落上的影響。
四、科學的閱讀方法
閱讀能力得不到明顯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平時的閱讀中不注意運用科學的合理的閱讀方法。我們都知道方法的重要性,隻有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勤奮的努力才會發揮作用,否則將事倍功半。
閱讀通常可以分為消遣性閱讀(readingforpleasure)和學習性閱讀(readingforknowledge)。無論哪一種閱讀,在平常的訓練時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即:是為了提高哪些方麵的能力而閱讀。比如在消遣性閱讀中,注意力很自然地集中在了解文中人物的命運、情節發展的過程和結果;對於學習性的閱讀,側重點會就成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把握全局和每個細節。
一般而言,閱讀能力包含兩方麵的要求,即準確與流利。準確要求的是質量,而流利則是指速度。但在實際操作中,對於許多考生,這兩點卻似乎是學習過程中一對永遠無法解決的矛盾。最為突出的例子就是在四、六級考試中,有相當一部分考生不能夠在規定的35分鍾完成閱讀部分的題目——其中四級為1000詞左右。這樣就隻能擠占其他部分的時間,導致時間分配不均,做題時手忙腳亂,甚至完不成卷子,影響成績。這一現象說明,準確和流利是不可分割的,隻有其中的一條決不能說有很好的閱讀能力,而實際上這二者並不矛盾,科學研究的成果證明了,兩方麵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平時的訓練而同時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