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這類題型的常見表述方式
還可以舉出很多這類試題用語,但不管是哪種形式,它們擁有一個共同點:都屬於正誤選擇,無論是三錯一對,還是三對一錯。解題時可采用“座”的辦法,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找到解題範圍後應立即排除明顯的幹擾項。然後采用“筍”的方式對餘下的三、兩個選擇項篩選,使選擇的範圍越縮越小,判斷問題的準確率越來越高。
二、解題方式
1.事實細節類問題涉及的麵很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距離、數量、因果、目的、條件、方式等都能成為測試點。此類試題的共同特點是答案一般都能在原文中直接找到,所以返回原文就成了解題的關鍵。需要注意的是,事實細節類試題的題幹常常不采用文章中的原話,而是使用與原文同義或近義的表達。因此,做題時首先要看準題幹,明確了考點之後再返回原文,運用查讀法,借助速讀時做的標記尋找答案。
2.事實細節題的正確答案一般都比較直觀、明確,所包含信息與原文一致,而幹擾項中的信息有的是原文中未涉及的,有的雖與原文內容相關,所涵蓋的範圍卻有出入,有的與原文內容相反,如顛倒因果等,還有的則混淆原文中的事物或特征,張冠李戴。因此,在分析事實細節類試題的選項時,一定要緊扣原文內容,切忌通過自己對某類知識的了解做出主觀的判斷。
3.注意文章中表示列舉、並列、舉例、歸納的信號詞。如:First...Second...Finally...或者Threefactorscontributedtotheexistenceof...因為這些並列、列舉的地方極容易出現前麵所提到的“”型考題,即那個不符合文章內容的選項即為正確答案。
帶著題幹中的which、when、why到文中去尋找那些與之相對應的名詞,及表示時間的、原因的詞。如during、forthesakeof、becauseof、resultfrom,etc。
例文1
以上各題均為細節題。做題時,考生應首先瀏覽並確定以上各細節題的內容,並記住與這些內容相關的關鍵詞。就以上四題而言,與內容相關的關鍵詞依次為“0—1920年間美國經濟”,“紀美國人”,“idDonald所寫的社會”,以及“0以後在美國發生的社會變化”等。不難知道這篇文章是按時間順序展開的,考生應以具體時間狀語為線索搜尋相關的文字依據。第1題涉及1820和1900這兩個時間狀語,不難發現原文第4—6行所論述的正是這兩個年份之間發生的情況,答案顯然為A。考生應注意該句中afterseveraldecadesofrelativestability的幹擾,這一短語很明顯強調1820年之前發生的情況。由第2題四個選擇項可知該題的主要內容是關於19世紀美國人口流動情況,根據這一內容不難在第2段找到相關文字材料。第2段第4句告訴我們各種不同膚色的人移居到美國,這與A正好相反,故排除與第5句相衝突,而D與第二段第1句衝突,故將這兩項排除。C項與第6句完全一致,故答案為C。第3題關鍵詞是DavidDonald,考生應迅速查找含有兩個大寫D的語句。由原文第21—25行的文字可知答為B。這些語句的大意為:其結果,正如曆史學家大衛·唐納德(DavidDonald)所描述的那樣,“本結構的變動將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麵麵”,對許多人來說,似乎“有秩序的文明認可的標準都在漸漸被銷蝕”。第4題難度較大,考生可根據全文內容運用排除法來做題。值得注意,考生做第4題這類細節題時,可根據前麵細節題答案對該題的選擇項做出正確的取舍。由第1、第2題和第3題答案。可知這篇文章介紹了十九世紀美國發生的一些社會變化,如:經濟快增長,人口流動速度加快,傳統觀念逐漸消失,大量外國人遷居美國。由此不難斷定答案為D,D項與原文大意正好相反。
例文2
這篇議論文講的是人的麵孔、行為千差萬別。人的麵孔就像指紋一樣是獨特的,即使技藝高超的作家也很可能無法描述出一張麵孔區別於另一張麵孔的全部特征。同樣,人的性格、行為也各不相同,這就是評判一個人的品行有別於他人的依據。描述人的品格比描述人的麵孔要容易,有很多詞彙來描述好人、壞人,一個人的思維、情感和行為,以及對人加以分類。
。細節判斷題。第一段第1句“es,likefingerprints,areunique.”(人的麵孔就像人的指紋一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人的麵部特征各不相同。
。細節判斷題。答案在第一段最後一句。
。推斷判斷題。文章第四段說美國心理學家發現有將近18000個英語單詞可以描述不同人的行為;我們許多人把這一信息作為描述人的性格的依據。由此可見,最了解怎樣描繪人的性格的是心理學家。
。綜合判斷題。選項B、C、D的表述都不全麵,根據本文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可知:可以把不同類型的人區別開來是因為人的外表和行為特征不同。人們的行為特征和身體特征各不同。
例文3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員工的培訓對公司來說非常重要,涉及培訓的內容、方法及對培訓是否成功的評估。段落的結構、層次都很分明,基本上每一段都有一個主題句。要麼在段首,要麼在段尾。這兩個問題隻涉及某一方麵的問題,因此,看作是細節問題。隻要帶著問題、題幹中的關鍵詞,在相應的地方都可以找到答案。
。在第三段第二句話有“cessfultraining...”,該句的結尾即答案。
。第二段有兩個核心。前半部分講“description”,後半部分講“specification”。隻不過正確答案中的contents對應文中的“t...musteachforthesuccessful...”部分。學會相互解釋和概括。
例文4
這篇文章分為三段,每段的作用非常突出、明顯。
第一段引出話題,即:買lifeinsurance,並指出了買多少是困擾人的一個問題。
第二段先設問,即:Howmuch?然後提供建議,如何確定要購買的lifeinsurance的金額。
綜觀全篇文章,實際上是在分析一個普遍存在的困擾人的問題之後再提出解決方法。
。主旨題。參見上麵的分析。
。細節題。帶著問題在第一段第二句話可以找到答案。
。這是典型的“”型考題。A、B、C三項在第一段中都有提及,隻有D項未提及。從文中可以知道作者並未建議人們隻相信保險代理人,與憑經驗自己推算(ruleofthumb),這些都是不可靠的。
。細節題。帶著問題中的關鍵詞,在第一段的末尾就會找到答案,“險太少,你死後無法給後人提供合適的生活水準;買得太多,你活著的時候又無法去享受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水平。”總之太多或太少你都要遭殃。故選A。
。同第3題,多加留意最後一段中的列舉:First,Then...Finally...。找出未提到的選項,即可找到正確答案。
練習
參考答案
第三節判斷推論題
一個詞往往有字麵意義(denotation)和隱含意義(connotation);同樣,一篇文章也往往包含兩個方麵的內容,即字麵內容(literalcontent)和隱含內容(impliedmeaning)。這往往是因為作者不願意或沒有把一切內容都明確地告訴讀者,而是在字裏行間流露出自己的態度和想法。推斷是一種從已知向未知推測的過程,閱讀中的推斷要求讀者透過文字的表麵信息去發掘出文章的深層隱含意義。
①從已知推求未知。在文章中,盡管推斷題的正確答案找不到直接對應的陳述文字,但有關陳述文字仍可作為推理的前提和依據。應按題意(包括題幹和各個選擇項)的提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