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四級閱讀題型模式(2 / 3)

有的段落開段一、兩句或幾句都是鋪敘,作者的目的是用這個引子引出主題。主題句之後仍有一定數量的句子陳述、論述或引申這一主題句。段中主題句的段落結構是:或者先提出問題,然後給予回答,再給予解釋,即“回答—再解釋”;或者先用一、兩個引子,然後點明主題,再給予解釋,即“主題句—解釋”。

例文4

作者一開始在論述“ching”時,並沒有直截了當地說明自己的觀點,而是用“supposedtobe...”,又進一步論述“reisacleardistinctionassumedbetweentheonewhoissupposedtoknowandanother...whoissupposednottoknow”。從以上這幾個句子中所使用的“pose”、“ume”等詞彙中,我們也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並不是作者的想法。果然,文章急轉直下,用一個轉折詞“ever”來表明作者的看法,“chingneednotbetheprovinceofaspecialgroupofpeople,norneeditbelookeduponasatechnicalskill”,教學不應是強製性的灌輸,而應該是一種引導、幫助的過程。“ofus,...,shouldcometorealizeourownpotentialasteachers”這一主題思想是在總結、陳述其原因之後才擺出來的,在分析完文章主題之後就不難做出選擇了。A項說做一名好教師不難,實際上是扭曲了文章的宗旨。文章論述的是教學的本質應該怎樣,並不是單純指教學過程的簡單性;C項恰好表述了與文章主題相反的思想,也正是我們常人所認為的那樣,而在作者看來,這種觀點站不住腳,這點從“chingneednotbe...,norneeditbelookeduponasatechnicalskill”中就能看清;D項與C項相同,也與作者的看法相反,“chingcanbemorelikeguidingandassisting,thanforcinginformationintoasupposedlyemptyhead”,至於“actofteachingislookeduponasaflowofknowledgefromahighersourcetoanemptycontainer”隻是一種“position”或“umption”,是作者為引出主題而用的引子。隻有B項能夠表達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持的觀點和態度。因此,正確答案隻能是B項。

主題句位於段落末尾,以加強段落的說服力,作者采用的是歸納法,先敘述、後概括,以強調根據闡述句提供的具體事實做出的結論。是對整段文章的概括和總結,前麵的句子都是最後一句結論的鋪墊。

例文5

本文首先“設想一個完全由兒童統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hildswildestthoughtswouldbecomerealitylimitedonlybytheextentofhisorherimagination”。接著作者又交代原來這種世界“stwithinacomputer”,是“LOGO的教育程序語言產生的”。在介紹完LOGO語言之後,作者道出主題,對整篇文章進行了概括和總結,根據闡述句的具體事物做出結論:“ldrenteachthecomputertothinkandasaresultdevelopandsharpentheirownreasoningability”。理順文章的脈絡就不難找出正確答案。

文章的目的不在於說明“治整個世界”,而是用它打下伏筆,進而介紹LOGO程序能夠幫助兒童發展並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因此,選項A是錯誤的;選項C的內容是關於“語言”,做這篇文章的題目太籠統,也不恰當,文中隻提到LOGO這麼一種教育程序語言,說到它“那些用來測試兒童以及提供正式信息處理應用的其他計算機語言和程序”,可是並沒有進一步闡述其他計算機語言;選項D對本文是一種誤解,它完全脫離LOGO這種語言程序確實存在的現實,現實中確實不存在一個完全由兒童統治的世界,但不能下結論說兒童與計算機是不真實的世界。隻有選項B從兒童掌握使用LOGO語言可以發展自己的推理能力的角度來確立主題,恰好與文章的結論“developandsharpentheirownreasoningability”相吻合。因此,正確答案為B。

3.概括段落主題大意

有時候閱讀理解文章既沒有全文中心思想句,文章各段也沒有或不都有主題句,這時需要對各段的主題大意進行分析概括,把各段概括出來的大意相組合,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對於從一般到具體的結構或分類說明的文章,作者從幾個方法論述同一個問題,這樣,論述的幾個方麵加起來就構成全文的主題。各個方麵的論述通常自成一段,且以段落主題句闡述該段大意。於是,綜合各段主題句的意思就得到本文主題。

例文1

本文討論的是做父親的問題。除第一段以外,其餘各段的第一句均為主題句:第二段是“herhoodisgoingtohaveadifferentmeaningandbringforthadifferentresponsefromeverymanwhohearsthesewords.”(做父親將喻示不同的意義,而且聽到這句話的人反應各不相同);第三段是“teverthereactiontothebirthofachild,itisobviousthattheshiftfromtheroleofhusbandtothatoffatherisadifficulttask.”(不管對於小孩出生的反應如何,從丈夫向父親的角色轉變非常困難,這一點很明顯);第四段是“isarguedbysomewritersthatthetransitiontothefathersrole,althoughdifficult,isnotnearlyasgreatasthetransitionthewifemustmaketothemothersrole.”(有些作家認為向父親角色的轉變盡管困難,但根本不如妻子向母親角色的轉變那麼大);把這些主題句的內容綜合起來,就是本文的主題——丈夫向父親角色轉變的三個方麵:因人而異,非常困難,不如妻子向母親角色的轉變那麼大。

練習

參考答案

第二節事實細節題

閱讀理解題的事實細節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文章具體內容的理解。一般都與when,who,what,which,why和how等有關。具體地說,閱讀理解細節題一般與做某事的人、時間、地點及原因等有關。做細節題時,考生應依據“解”的原則,凡是與細節題無關的文字材料一律不花時間研讀、分析,隻注意分析與細節題有關的文字材料,盡可能提高做題速度。此外,考生應首先瀏覽文章後麵的問題,並迅速確定細節題考查的內容,且用以上六個疑問詞作為細節題的標記,然後,根據這些標記及相關細節題的關鍵詞,采用對號入座法或跳讀法,迅速搜尋與細節題相關的文字材料,並以這些相關的文字材料為依據確定細節題答案。對於剩下的把握不大的較難問題,考生可采用跳讀法再看一遍,查找和核實相關的文字依據。這時采用跳讀法不僅有基礎(因為已經看過),而且可以突出重點,節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