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花兒開在廢墟上 (5)(1 / 3)

蒼溪縣委副書記趙家興說:“大愛無私的自貢人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使我們傾覆的家園得到了重生,為我們三川百姓帶來家的溫暖和生的力量,蒼溪是自貢的‘第7個縣’,三川是自貢的‘第97個鄉鎮’。”

攀枝花開

攀枝花即木棉花,是攀枝花市的市花。攀枝花市是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攀枝花隻適宜在熱帶氣候條件下生長,這樣的花如今卻正燦爛地“開放”在四季溫差分明的川北旺蒼縣五權鎮大地上……

旺蒼縣五權鎮,地處大巴山腳下,這裏山水環繞,氣候濕潤,是著名的綠茶之鄉。大地震使全鎮4942戶房屋損毀,鎮上基礎設施基本癱瘓。地震中,場鎮居民、年近八旬的吳發祥老人的家園瞬間麵目全非,老人覺得自家房子受損還是小事,兩個孫子都在上學,鎮上的中學卻成了危房;三媳婦即將生小孩,衛生院又被震垮了;自家剛剛種了七畝茶苗,路又被損毀了……“這要等到哪一年才能過上以前的舒坦日子噢!我這輩子怕是再也享不到福了喲!”老人天天都在歎息。

6月21日晚上,一群風塵仆仆的外地人走進吳發祥家中,握著老人的手告訴他:“我們來給你們修學校、建衛生院、把路重新打通,讓您的日子過得比以前更舒坦!”

老人感激之餘驚訝地問:“你們從哪裏來的呀?”

“大爺,我們從攀枝花來。”

攀枝花?吳老漢納悶了半天,不知道“攀枝花”到底是啥。一旁的孫子告訴他攀枝花以前叫渡口,現在那個地方是一座開滿鮮花的城市。

“渡口?”老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哦,那是當年毛主席牽掛的地方!”

攀枝花援建幹部來了之後,吳老漢天天在五權鎮上轉悠,盼望著援建工程早日開工。6月28日,攀枝花市委副書記張剡等人來到五權鎮,調查了解旺蒼縣受災情況,並與該縣領導商談了對口支援事宜;確定由攀枝花投資兩千萬元,為五權鎮修建中學、衛生院、道路等項目。7月3日,攀枝花市十名地質勘探、規劃編製、建築結構專家趕赴旺蒼,開展《五權鎮災後重建建設規劃》編製工作。8月27日,攀枝花市首批七名教師到達旺蒼縣五權鎮,他們將在這裏支教一年。

……

每一位攀枝花人的到來,吳發祥老人都喜不自勝。同時,眼睛不好使的他開始聽收音機,盼望著能聽到關於攀枝花的新聞。沒想到兩個月後,2008年8月30日,新聞裏傳來了攀枝花發生6.1級地震的消息,讓老人幾天都吃不好飯:“人家也遭災了,還會幫咱們嗎?”

“你們放心,我們一定會把五權鎮當做是攀枝花的一個鄉鎮全力以赴建設好,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援建期間,五權幹群時常能聽到這樣暖人心窩的話語。

經過4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五權中學2010年5月交付使用。嶄新的教學綜合樓、可供近400名學生住宿的學生公寓、能容納900名學生就餐的食堂在廢墟上拔地而起。

除了學校,攀枝花還為五權人民新建了一座衛生院、一條“S”形道路和一座橋梁。以前的五權鎮新街和老街靠一座鐵橋連接,每年夏季遇到洪水,兩岸居民隻能隔河相望。“這座橋我們盼望已久了,感謝攀枝花人民,是他們幫助我們實現了夢想。”五權鎮居民劉清華幾乎天天守在橋梁的建設現場,驚喜地看著大橋一天天架起來。“S”形道路及橋梁建成以後,五權鎮的新、老街將連為一個整體,整個五權的場鎮功能分布更加合理,場鎮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五權鎮黨委書記石含誌說:“地震的破壞使我們倒退了20年,攀枝花的援建卻讓我們前進了50年!”

吳老漢心裏蹦出個想法:咱也要種上一棵攀枝花樹,讓鄉親們天天看到,記住攀枝花人的恩情。

沒想到正在念初中的孫兒告訴他:“我們這裏氣候不行,種不活攀枝花樹。”“氣候不行又啷個?我這輩子要是看不到攀枝花,死都閉不上眼!”老人急了。

老人的倔強讓兒女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才能滿足老人的願望,周圍的鄰居也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最終,一位曾經到攀枝花打過工的村民出了個主意:托人從攀枝花帶幾朵攀枝花回來,讓老人看一看,圓他一個心願。

2009年2月7日,輾轉1000多公裏帶到的三朵攀枝花擺在老人眼前。

這就是攀枝花?!老人眯著眼睛,好奇而又仔細地端詳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難怪攀枝花人如此重義,這攀枝花就很大氣、漂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