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錢買麵子買尊嚴,這是9~12歲的孩子常幹的事。老師和家長總把這樣的行為歸於品德的問題,甚至因此對孩子失去信心。其實,這種行為源自一種心理需求。孩子渴望在群體中脫穎而出,渴望被重視和關注,如果在學業上不能贏得關注,必然要選擇其他的方式,如模仿成人擺闊、拿錢拉人脈等,買人緣便成了部分孩子的選擇。
當孩子的麵子和尊嚴遇到錢,父母不用著急和恐慌,隻需要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坦誠地談談中國父母最忌諱跟孩子說的那個字——“錢”:
錢能幹什麼?
錢能買來什麼?買不來什麼?
錢能不能買來麵子和尊嚴?
父母隻需把這些話題像踢皮球一樣踢給孩子,先激發孩子認真思考,鼓勵孩子自已去找答案,然後真誠地傾聽孩子的想法,當孩子能講出自已對錢的正確看法和思考時,便實現了自我教育。
由孩子來講錢的用途和價值,比聽父母講記憶更深刻更牢靠。
12~15歲的孩子在交友和攀比中遇到錢
北京某名校的一個女中學生,入校時父母特別高興,女兒不但成績優秀,還在競選中榮升為校長助理。可一年之後,她媽媽來找我,說她被女兒生日獲得的禮物,以及禮物背後驚人的錢數嚇壞了。
她女兒第一學年生日,她發現女兒包裏有一個6000多元的戒指,追問來由時,女兒毫不在乎地說:“這麼點錢的東西,把你嚇成那樣,我要把男生送我的禮物都拿出給你看,你不得嚇死呀。”
女兒拿出十幾個男同學送她的生日禮物,有項鏈,有香奈兒的錢包,有迪奧的小挎包,還有愛馬仕小絲巾、蘭蔻香水等高檔奢侈品。
她對女兒大喊大叫:“你是個學生,你怎麼能收人家這麼貴重的禮物呢?”
女兒平淡地說:“人家都是富人,這點小錢算什麼,不過是他們零花錢的零頭。”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人怎麼說變就變呢?錢的威力太大了。我對女兒要求嚴格,教她節儉勤勞,花錢有計劃。她學習好,我希望她長大了有出息,沒想過早地和錢發生聯係,誰想到,一個生日聚會,這些高檔的禮物把女兒改變了。”
12~15歲進入青春萌動期的男孩女孩,朋友圈和擇友標準隨著社會潮流不斷發生變化:
因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在意自己的形象,想通過追逐時尚吸引異性的目光;因想證明自己長大了,樂於追逐和模仿成人拿錢包裝形象;
因在消費和交友方麵互相攀比,加上情感驅動,結果價碼一路飆升。
在一項中學生消費調查中,我看見一串驚人的數字:北京某名校中學生生日聚會平均消費近千元。
當孩子在交友和攀比中遇到錢,父母要調動孩子的哪些財富智慧呢?
1.給孩子一定數量的錢,規定哪些花銷可以自己做主。
2.跟孩子簽訂“未來付”協約,可以給孩子貸款,讓孩子懂得花錢的規則,學會履行承諾和守信。
3.讓孩子不攀比,不跟風,父母需幫孩子發現自已的優勢才能,鼓勵孩子學習做最好的自已。
15~18歲的孩子在網購中遇到錢
15~18歲的孩子有句流行語我的青春,我做主。”
這個年齡的孩子最喜歡給錢做主。商品時代+網購的快捷覆蓋,不論大都市,還是小縣城,髙中生都不喜歡父母替自己做主購買物品。
河南某縣城的一個高中生,第一次在網上購物,經父母同意買了一雙運動鞋,後來常以網購便宜,申請幫助父母購物,因父母不會上網,就把錢交給他。第一個月,他按家庭計劃購買物品,後來,手裏的錢多了,網購開始上隱,無心學習。
網購無須走出家門,就可以買東西,手裏不需拿錢,一刷卡或通過網銀就0K,孩子喜歡網購的便捷和快感。當孩子在網購中遇到錢,父母往往擔心,怕孩子花錢無度。其實,隻要父母控製好自己的口袋,跟孩子做好四項約定,就可以讓孩子學會理財,又能借助網購激活孩子的財商:
1.讓孩子管錢,學會購物立項。
2.讓孩子定計劃,幫父母製定家庭消費規則。
3.讓孩子為家庭“吃、穿、住、行”建立4個賬本。
4.跟孩子簽訂購物協議和獎勵製度,節省的錢可以做獎學金。
碰孩子艦何地遇到錢,遇到錢必遇到金錢攜帶的正負兩種能量。
錢一直參與孩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鑄造。父母給孩子正能量金錢觀,等於給孩子終身攜帶的財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