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出生,孩子就會遇到錢,隨之也會遇到一係列問題。錢和做人、做事、交友、選擇、尊嚴時刻發生著各種聯係。錢隻是一個物物交換的媒介,但當孩子遇到錢時,它就會搖身一變,變成“智商、情商、財商”三商啟蒙的鑰匙。
年輕的父母,你找到這把鑰匙了嗎?
1~3歲的孩子在超市遇到錢
錢是硬幣和紙幣,但在1~3歲的孩子眼裏,錢就變成了吃的、穿的和用的。
3歲前,孩子從父母的言行裏聽說錢,看見錢在父母的口袋裏跳來跳去。錢是家中的晴雨表,父母口袋裏有錢就是“晴天”,沒錢就是“陰天”。錢能控製家裏的氣氛。
錢孤零零地放在家裏,隻是一些硬幣和紙幣,但一進商場和超市,在孩子看來錢就會變魔術,一會兒就能變出一推車的商品。
所以,當孩子在超市遇到錢,父母將遇到什麼呢?
我曾多次在超市觀察過2~3歲的孩子,跟著父母進來時,推著車高高興興,可走出超市時,有噘著嘴生氣的,有抹眼淚哭鼻子的,還有蹲著不走的。
超市開放的貨架激活了孩子的各種欲望,所以,一進超市,孩子先遇到了琳琅滿目的商品,沒有約束和限製,樂此不疲地往籃子裏裝,可走到收銀台,一遇到錢,父母又一樣樣從籃子裏拿出去,這時孩子就不幹了,開始和父母鬧。這樣的故事天天在超市上演。
第一幕:一個小女孩,從貨架上拿了幾種食品,媽媽說這個太貴了,媽媽沒帶那麼多錢,下次再買,小女孩乖乖地把東西放回原處。
第二幕:一個小男孩,抱著很多玩具往車裏裝,媽媽說口袋裏的錢不夠,隻能買一樣,小男孩不相信,伸手去掏媽媽的錢包,翻看究竟帶了多少錢。
第三幕:在收銀台,一個小男孩推著車,媽媽交錢時,跟收銀員說,隻買一種玩具,其他收回,小男孩蹲在地上不走,哭著鬧著等媽媽妥協。
在超市,當孩子遇到錢,父母就遇到以下問題:
1.如何教孩子做選擇?
2.如何教孩子控製欲望和管理情緒?
3.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3~6歲的孩子在遊戲中遇到錢
3~6歲的孩子經常在想象和遊戲裏遇到錢。
在遊戲裏,錢可以通過想象、遊戲、移動交換變成各種想要的東西,孩子通過玩買賣東西的遊戲,學習錢物交換和人際溝通,以及尋覓、探索周圍的世界。
當孩子在遊戲中遇到錢,孩子自然會產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因為在遊戲裏會遇到各種角色的扮演,遇到討價還價等市場行為。
市場行為學、人際溝通學、創意管理學都蘊藏在孩子的買賣遊戲裏,所以,當孩子在遊戲裏遇到錢時,父母不要武斷地認為孩子的遊戲無意義,而要從中發現孩子的財商天賦。
很多世界財富大亨兒時都曾在遊戲中遇到錢。英國維珍集團創始人布萊森,4歲時在家舉辦了一個小火車玩具展,向小朋友收兩塊巧克力作為門票。美國財富大亨巴菲特5歲時擺小攤賣口香糖,瑞典英格瓦5歲時賣了一盒火柴,掙來第一桶金。因得到父母的支持,他們的財商智慧不但點亮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也點亮了世界。
6~9歲的孩子在購物和勞動中遇到錢
掙錢是一種能力,花錢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在6~9歲時開始彰顯。
民間有一種說法,問孩子多大了,經常用“能打醬油”來證明孩子頂用了。打醬油這麼一件小事,為什麼能證明孩子長大了?
打醬油要拿錢去買,要走出家門跟人打交道,花錢要算賬,提醬油要用力氣,既是勞動,又是購物。購物需要溝通能力、表達能力、計算能力、交往能力等等。所以,一個人能否立足社會,獨立會花錢辦事,不吃虧上當是一個重要標誌。
當孩子在勞動中遇到錢,父母要抓住機會跟孩子談錢的來路:
錢從哪裏來?
哪類勞動掙錢多,哪類勞動掙錢少,為什麼?
美國父母鼓勵孩子靠自己勞動掙零花錢,讓孩子從小接觸真實的生活。美國費拉·格雷6歲時靠撿石頭,在石頭上做畫掙錢,8歲時被評為商業奇才。
當9~12歲的孩子在麵子和尊嚴上遇到錢
多年前,有個朋友在電話裏失聲痛哭。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說兒子偷了家裏的錢,請全班同學吃羊肉串上瘛,後來又請喝啤酒。老師把她叫到學校,她覺得自己特別沒麵子;兒子學習成績平平,每次家長會都被點名批評,現在,偷家裏的錢竟是為了請同學喝酒,太辜負她的期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