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十八這一天,大家早早就起來了。所謂:臘月十八打年糕。

首先要摻好米,糯米和粘米摻和到起來,他們家喜歡吃軟糯一點,所以摻的粘米少。宋三娘和李氏早早淘好米,聚在一起蒸了一大鍋的糯米飯。

用柴火把糯米飯蒸熟後,就拿去春花嬸家年糕。大景每年都有吃年糕的習俗,所以家家戶戶這一天都會做年糕。

宋三娘和大伯家雖然沒有是石臼,可鄰居家春花嬸家有啊,倒是不用跑到很遠的地方打年糕。

大哥的力氣最大,被大伯娘指使去打年糕,端著一大盆糯米就跟著李氏和三娘到春花嬸家。

李氏和宋三娘也沒空著手去,各端著一小盆糯米一起走著。

來到春花嬸家,她家應該已經打好年糕了。因為前一天李氏就已經和她家說好了,今天要來打年糕,她們倆把時間錯開,所以現在石臼應該是空著的。

李氏端著盤子走上前,也不假客氣,走到院門口直接就對屋子裏頭的春花嬸喊道:“春花,我們來了。”

春花嬸拿著抹布正擦手,走了出來,迎著他們進去:“來了,快來吧!我家剛打完。”

這石臼剛打完春華嬸家的年糕,不用洗,用著正好。他們把三盆糯米全倒進去,瞬間蒸汽騰騰、香氣滿屋。

把裏麵的蒸布拿出來,李氏拈起一小團糯米飯放進嘴裏,這時,吃著又香又鬆,好像還略帶甜味。

在李氏一聲令下,宋金就開始拿起木杵打年糕。正巧春花家的栓子也在家,也走了出來。三娘先發現了,喊了一聲:“栓子哥,你回來了。”

劉栓子點點頭,他比宋三娘大幾歲, 從小也是看著他長大的,並不陌生,笑著說:“三娘也來啦,今天打年糕開不開心啊。”

宋三娘一臉黑線,這栓子哥怎麼回事?還當她是小孩呢!不過有年糕吃確實有些開心。

栓子不用招呼,自己就拿起另外一根木杵,跟宋金一前一後的打起年糕。他們兩個從來不會同時打下木杵,也不會出現什麼誤傷對方這種事。他們每年都一起打年糕早就互相有了默契。

在他們一聲聲喊聲中,滾燙的糯米被木杵攪打著,越變越細膩,也越變越粘稠,直至把雪白的糯米打成團才算成功。

打年糕可是一門學問,打得不夠火候的糯米很難成年糕,打得不好不僅吃起來不細膩,口感會十分奇怪,而且存放時間也不長,容易裂開。

一刻鍾後,糯米飯做好後就變成了軟糯拉絲的糯米糍啦!這時把打好的年糕放進盆裏,大家圍上來揪起一小團吃,雖然沒放糖,可是還是軟糯香甜。

春花嬸豎起大拇指對李氏說:“還得是你家蒸的糯米好,又軟又糯,粘性足。我放的粘米老是太多,明年你可得來幫我調一下這個量。”

李氏哪有不答應的 ,邊吃著年糕,邊點頭:“好好好,明年我來幫你放好米再回去蒸糯米飯。”

打好的年糕,還得趁熱放進模具裏定型,宋三娘和宋金就像一個工具人,端起兩盆年糕,跟在李氏身後。

等春花嬸叫來兒媳婦,拿來一個碗,從宋家的年糕裏揪出一團,放到他們自己的碗裏,宋家一行三人就端著盆子回家去了。

倒不是春花嬸多稀罕宋家的年糕,而且他們這的習俗就是這樣,去哪家打年糕就得給主人家留下一小塊年糕。

回到家後,李氏把打好的糯米糍晾涼,然後分成一塊塊放在雪地裏凍起來。凍起來的年糕不會壞,可以一直吃到大年初七呢!

年糕的傳統吃法是,把打好的年糕切成片,晾幹油炸,裹上糖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