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了,既不能出去擺攤,又沒事做,一天天下來閑得慌。
宋三娘想起自己買的那些糯米粉,這些粉類的糧食保存不了多久,得想想辦法讓它們保存的時間長些。
突然三娘想起一個故事。
是一個關於糯米牆的典故:從前有個叫伍子胥受命修建一座城。可他卻悶悶不樂,覺得光有城牆是不夠的,還得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
於是他對部下說:“我死以後,如國家遭難,百姓沒有糧食,可在東門城牆下挖地以解斷糧之災。”
後來國家發生戰爭,生靈塗炭,鬧糧食危機。危難中,人們想起了他的話。便到東門城牆底下挖牆拆磚,竟然發現那堅韌的牆用的磚,竟然是用糯米粉蒸煮後壓成的,洗浸後煮了便可充饑,大喜。
這種糯米磚拯救了不少人的性命。後人為了紀念伍子胥拯救生靈的功績,便形成了每年春節蒸糯米年糕的習俗。
是啊,她也可以做些糯米磚作為儲備糧,若到以後地窖被人發現了,到了萬不得已的境地也有東西可吃。
於是她拿出糯米粉打算做成了糯米磚。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些糯米磚怎麼才能保存的久呢?
宋三娘絞盡腦汁地想著,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突然靈機一動,有了!
有一本古醫書裏記載著,把紅棗和核桃,還有糯米粉,按一定的方法做成磚頭,這種磚頭做成牆或存儲起來,二十年內都可以吃,吃一小塊就能維持一天。
裏麵就有提到,可以加入一些明礬作為防腐劑,能保存二十年之久。
人家做的能保存二十年,她不貪心,能保存個三四年就可以了。
於是宋三娘挎上背簍,就往鎮裏出發。
明礬也叫白礬,是一味藥材,具有止血止瀉,清熱消痰的功效,所以三娘是可以在藥鋪裏買到它的。
三娘覺得自己最近老往鎮上跑,還是自己儲備的東西不夠啊。
得再想想掙錢的方法,除了糧食還要存些藥品,以備不時之需。
宋三娘抓了抓自己的腦袋,還是得努力掙錢啊,自己最近真的是越來越懶了,整天在家遊手好閑。
可這掙錢的門路哪有那麼好找?一不小心可能又像上回賣糕點一樣,礙了別人的眼,擋了別人的道。上回幸好大哥在身邊,下回可不像上回那麼好運了。
三娘邊想邊走進藥鋪,看見裏麵正拿著雞毛撣子清理櫃子的掌櫃,開口道:“掌櫃的,你們這兒有明礬嗎?”
“明礬?那是什麼?”掌櫃的眉頭一皺,疑惑的問道,“我們這兒有白礬。沒有什麼明礬,客官是不是記錯了?”
“啊,對對對,就是白礬。”明礬、白礬都是一樣東西,隻是叫法不同,三娘沒有過多糾結這個,直接應了下來。
掌櫃的看這不靠譜的樣子,覺得不放心,又問道:“要白礬做什麼的?藥可不能亂吃啊!”
宋三娘肯定不能直說,大景沒有用白礬做防腐劑的先例,隻能說些善意的謊言了:“家裏有人生了惡瘡,買一些回去外用。”
“要多少?”白礬確實可以外用治惡瘡,掌櫃的這才打開滿牆抽屜的其中一個。
對這位掌櫃的這個技能,宋三娘表示佩服,能從那麼多抽屜裏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個屬實不易。
“要……要六兩吧。”宋三娘也不確定需要多少,隻能估摸著大概買一點。
掌櫃的拿出一個精致的小秤,從那個抽屜裏拿出一塊白色的塊狀物,三娘猜這就是白礬吧。
掌櫃的仔仔細細地秤過幾次後,覺得沒問題了,才拿東西包起來遞給三娘:“算四文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