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壯誌滿懷的《大風歌》(2 / 2)

劉邦在沛縣一共逗留了十天,最後依依不舍,與鄉親們話別。鄉親們極力挽留,拉著劉邦的手,激動得不知所雲。劉邦體貼地說:“吾人眾多,父兄不能給。”跟著我來的人太多了,人吃馬喂的,花費太大,你們各家都不寬鬆,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再給你們添麻煩就不好了,我還是走吧。話說得誠懇而真摯,鄉親們無不熱淚盈眶,慶幸家鄉出了個好皇帝。

劉邦離別沛縣,全民自發相送,沛縣一時竟成為空城,隊伍逶迤數裏,場麵蔚為壯觀。鄉親們一直把劉邦送到豐邑,然後又殺牛宰羊,擺酒設宴,在豐邑又折騰了三天。最後在沛縣老百姓們的請求下,劉邦又把豐邑的賦稅給免了。這才打道回長安,結束了這次家鄉行。

劉邦回鄉一行,收獲可謂頗多。這簡直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造勢活動,當時如果跟著媒體記者,再來個全國電視直播,那影響可就大多了。不過那時沒有現代化的傳媒手段,一切隻能口耳相傳,最多劉邦回到長安發個聖諭貼個告示也就完了。可這個口耳相傳卻是最淳樸也最為實用的一種宣傳方式。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口口相傳雖然原始古老,卻有著驚人的影響力,留給人們的印象也最為深刻。不像現在,宣傳造勢就是一陣風,過了也就沒痕跡了。

具體說來,劉邦此行獲得了三方麵的好處:

一是不忘本。劉邦當了皇帝,身份變了,是沛縣的驕傲,老鄉們無不以本地出了個真命天子而自豪。那些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也跟著臉上有光,在今後漫長的歲月中,甚至在自己的子孫後代麵前,都是一件值得大說特說的事情。劉邦發跡卻不忘本,還免除了家鄉的賦稅,尤其讓鄉親們感動。

二是樹形象。有時一些壞事也能變成好事。不管劉邦當年在沛縣如何無賴,如何不務正業,現在都有了全新的解釋。猶如你的一個在上學時代功課不怎麼樣的同學,後來成了大老板或是大領導,人們還會說他以前學習不行嗎?自然會有另一番解釋:不愛學習是人家不死啃課本,是頭腦靈活,還會舉出若幹當年對其嗤之以鼻的事例,從中悟出一番道理,並大發感慨一番。劉邦能放下皇帝的架子,走到群眾中去,與民同歌,與民同樂,之前的形象不但改變了,而且一下子變得無比高大,這是多麼令人感動啊。

三是耍威風。就像項羽當初不在關中定都,而非要回彭城一樣是為了衣錦還鄉、光宗耀祖,是為了在鄉親麵前風光一下。人們最想在什麼人麵前顯示威風?一定是和自己認識的人,老鄉、同學、戰友,隻有他們才能讓你的虛榮心得到滿足。不認識的人根本沒那個效果,也沒那個必要。

劉邦真是不虛此行。他不但博得了家鄉人的好感,同時也博得了天下人的好感。這就是劉邦的高明之處,他雖隻落腳於一點,卻能以此為原點,畫出一個覆蓋全國的大圓圈,最後達到獲取天下人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