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驟然升起的新星(4)(1 / 1)

四是輸送先進青年去俄國學習。1920年9月,上海共產黨還創辦了外國語學社,到1921年4月,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從外國語學社中挑選出23名學員分批赴俄,先後入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班學習。劉少奇、任弼時、羅亦農、汪壽華、肖勁光、李啟漢等都在留學之列。留俄學生學成歸國後,在革命工作的各條戰線上都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作為中國最先成立的共產黨機構,承擔了聯絡、溝通、指導各地的共產主義運動和共產黨組織的創建工作,長沙、武漢、濟南、廣州以及旅日、旅歐共產黨小組的成立,都與上海發起組有很大聯係。在上海共產黨的籌劃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工會組織、第一個農民協會、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也都誕生在上海。這充分印證了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核心領導地位以及對中國共產黨成立作出的重要貢獻。

走出書齋的北大學子

莽莽洞庭湖,五日兩飛渡。雪浪拍長空,陰森疑鬼怒。

問今為何世?豺虎滿道路。禽獼殲除之,我行適我素。

莽莽洞庭湖,五日兩飛渡。秋水含落暉,彩霞如赤炷。

問今為何世?共產均貧富。慘淡經營之,我行適我素。

這是中國早期共產主義者鄧中夏在1920年秋寫的一首詩。當時,鄧為革命工作奔走於長沙和武漢之間。上闋表明自己對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憤恨和推翻他們的決心;下闋抒發了對共產主義的向往和實現它的信念。

鄧中夏(1894-1933年),字仲澥,又名鄧康,湖南宜章人,出身於破落地主家庭。在湖南高等師範文史專修科讀書期間,深得楊昌濟賞識,並與經常去楊家的毛澤東相識、相知,共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1917年,鄧中夏考入北京大學國文係。這一時期,鄧中夏結識了在北大任教的李大釗,被馬克思主義所吸引,很快就投入到反帝愛國鬥爭中。在1918年5月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締結《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的愛國運動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組織和領導作用,是火燒趙家樓、痛毆賣國賊的十幾名學生之一。同年暑假,鄧中夏還邀約羅章龍、易克嶷、楊東蓴、馬非百等十幾位同學,在北京東黃城根達教胡同四號租了一個大院作為公寓,取名“曦園”,和同學們過一種“共產主義式”的學習生活。希望以此為途徑,改造不平等的社會。張國燾在《我的回憶》中讚他兼具“秀才”與“牧師”兩種風格。

1920年下半年以後,鄧中夏確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完成了思想上的巨大飛躍,成為李大釗在北京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骨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