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驟然升起的新星(5)(1 / 1)

/書籍可以打開心靈的窗戶,書籍是人類的最好朋友,閱讀讓您開闊眼界,開拓思維,精彩的圖書可以啟迪智慧,讓米花在線書庫成為您的好朋友吧!/

張國燾(1897-1979年),又名特立,出生江西省萍鄉市(舊時稱縣)上栗縣金山鄉山明村。1914年,張國燾到南昌心遠中學就讀。心遠中學是由著名教育家熊育錫創辦的一座學校,主張崇尚科學,反對守舊;注重西學,反對八股。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張國燾“越過了攻讀經書的範圍,開始來敲近代知識的大門”。1916年,張國燾考入北京大學。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像所有的愛國青年一樣,張國燾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場運動之中。因擅長演說,張國燾在學生運動中被推舉為“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簡稱“學聯”)的講演部部長。當時,這個組織的主要骨幹還有:鄧中夏、黃日葵、許德珩、段錫朋、易克嶷、康白情、陳寶鍔等。作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張國燾經常深入工人群體進行演說,在這期間,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成為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主要成員。9米9花9在9線9書9庫9h

羅章龍(1896-1995年),湖南瀏陽人。1912年入長沙第一聯合中學就讀,1915年入長沙長郡中學。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名義發出征友啟事,他是最早的響應者,從此與毛澤東、蔡和森過從甚密,被稱譽為“管鮑之交,後無來者”。1918年4月,與毛澤東等發起成立新民學會,後入北京大學哲學係德語預科。羅章龍積極投身於五四運動,在火燒趙家樓事件中表現突出,成為青年學生中的皎皎者。與之同時,他如饑似渴地研讀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當時,共產國際文獻和馬列主義原著多以德文為主,這讓學習德語的羅章龍成為“近水樓台”。於是,他和一些誌同道合的青年在1920年初發起組織了“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不久,又在李大釗的指引下,參加創建了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

高君宇(1896-1925年),原名高尚德,山西靜樂(今婁煩縣)人。少時才華出眾,對社會政治問題非常關心,潛心研讀《晨報》、《申報》、《康梁文鈔》等進步書刊,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英語係,在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響下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並很快成為學生運動的領袖,後來代表北大學生參加了學聯的領導工作。他師從李大釗,是青年團的發起人之一。此外,還曾做過孫中山的秘書,並曾在莫斯科親耳聆聽過列寧的教誨。作為山西省的第一個共產黨人,他自稱“是曆史使命的走卒”,在自己的照片上寫下著名的言誌詩:“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被稱作“中國青年革命的健將”。

高一涵(1885-1968年),原名永浩,安徽六安人。曾留學日本明治大學攻讀政法。1916年7月回國,與李大釗同辦《晨報》,經常為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撰稿,被稱為《新青年》的“二把手”,同時,協辦《每周評論》。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力軍之一,高一涵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大量作品,是科學與民主理念最為積極的宣傳者之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