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356章 意外之人(四千八百字)(2 / 3)

憑借自己拿近乎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楚城幕再次把船上所有能看清的麵目都看了一遍。見白鵠已經鬆開了黃知君的下巴繞過一層的船艙消失在了視野中,確定自己已經記下了這些人的長相,楚城幕也站起身,回身往山莊的方向走去。

就在楚城幕孤身返回山莊的同時,陳天悅的奔馳S350也已經上了太湖大橋。今天幾人的目的地並不在東山鎮上,而是距離鎮上還有幾十公裏的河東村。由於有博覽會的存在,在鎮上已經越發的難以收到好茶葉,倒是那些位於山裏的小村莊還留有不少好貨。

仲卿卿和陳天悅是好些年的老朋友了,坐他的車倒也不用太過在意禮儀,是以把陳天悅丟到前排開車,自己和沈慈則坐到了後排,時不時的指著窗外的景物竊竊私語。雖然大多是她在說,沈慈在聽,可避開楚城幕後的沈慈明顯心情好了不少,雖是話少,可也時不時的拿著寫字板應和幾句。

眼看車子已經上了太湖大橋,仲卿卿打開了車窗,放眼望去,隻見窗外煙波浩渺,暮靄沉浮,雖是白了頭但依然帶著幾分綠意的蘆葦隨處可見,偶爾有微風拂過,這些低垂著腦袋的白頭翁或搖曳或低俯,為初秋的太湖平添了幾分柔美。

從太湖大橋下來後,車子就逐漸開始駛入山裏。對於渝州的盤山公路早已熟悉了的二女對於這起伏不平的山間公路沒有絲毫不適,反而指著窗外的蒼鬆勁柏討論起和渝州的區別來。倒是一直握著方向盤的陳天悅被這糟糕的路況折磨的欲仙欲死,連握著方向盤的手都出了汗。

又經過了十幾裏的山路,三人終於抵達了此行的目的地,河東村。

在村口停好車,三人推門而出,剛一下車,就感受到一陣帶著濕氣和些許寒意的清新空氣撲麵而來。

蘇州的山野雖然少了幾分渝州山峰的神秀壯美,卻也多了幾分江南才有的婉約。入目之處,一片蒼翠,成片的茶樹分部在整座小山的每一個角落,各種季節性的果樹,諸如桃樹,梨樹,李樹,櫻桃,烏梅,柿子,橘樹,星星點點的點綴在成片的茶海中,枝冠濃密,遮掩秋陽。

“老王頭,茶呢?”對於看慣了家鄉美景的陳天悅來說,這些東西都不過是尋常物。可對於隻是偶爾過來小住的仲卿卿和沈慈來說,從剛下車開始,眼睛就落到了那成山連海的茶樹上再也挪不開眼。見二女眼睛都快紮進茶園裏了,陳天悅也不管他倆,徑直走進村裏,推開了村口一家農戶的大門,嚷嚷著走了進去。

被陳天悅的聲音從這讓人炫目的美景中驚醒,仲卿卿和沈慈相視一笑,也跟在陳天悅身後,往村口的那家農家小院走了過去。

推開小院那扇破舊的木門,入目之處整個小小的院落雖然老舊,但細節處依然充斥著大量的吳式風格。幾步走過小院,二女走進了被陳天悅推開的房門。

走進了屋內,卻見一個頭發已然全白了的老婦人正拿著一把高粱掃帚在清掃屋內的炒茶灶。這種炒茶灶已經不常見了,三鍋相連,一鍋生,二鍋青,三鍋熟,殺青揉條一氣嗬成,非常考驗茶農的炒茶技術,不是有著幾十年經驗的老茶農,根本玩不轉這三口按順序擺放的鐵鍋。

老婦人的耳朵似乎有些背,家裏連續進來了三個人,依舊背著身不停的打掃著灶台,連絲毫的停頓都沒有。仲卿卿正待過去和她打個招呼,卻聽房屋的另一個方向傳來一聲哀嚎,忙站停了腳步,往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

在炒茶房東邊不遠處就是這家農戶的堂屋,此時堂屋的木門已經大開,一個手裏拿著煙鍋的老農正坐在堂屋門口的石墩上,一手緊緊的抓著陳天悅的西裝褲腿,捶足頓胸的說道:

“陳總,陳總,沒道理啊,沒這道理啊,天底下就這道理啊!憑啥你們鎮上的莫裏村,碧螺村就能換種茶種,我們河東村就不行?當初和合作社簽了合約的人是你們鎮上的那些人啊,可不關我們河東村的事兒。”

“咋的,國家級原產地保護區,就我們河東村是,你們鎮上那些村子就不是了?我自己的茶園,自己的茶樹,我想換茶種還不準?就因為我們換種茶樹,我家阿大,阿二現在還在區裏關著。陳總你最早可是在我們河東村長大的啊,小時候我還背過你,你可不能不管啊!”

陳天悅被老頭拽住了褲腿,也不掙紮,隻是嘴唇微微抖動了一下,在老農對麵的石墩上坐了下來,輕聲問道:“什麼時候的事兒?之前怎麼一點都沒聽到?”

言罷,陳天悅的目光不自主的就落到了堂屋大門正對著的院落裏,院子裏正橫七豎八的擺放著十幾棵如同幹柴一般,怪爪嶙峋的老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