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度與文化的關係及其有機結合的實現形式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理論問題之一。盡管我們從來沒有將製度與文化割裂開來,但在社會實踐中,真正能將製度與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並不容易。重視製度建設的同誌明確宣稱還是製度靠得住;重視文化建設的同誌則特別強調文化效果更根本。誰都有相當的論據,誰又都很難駁倒對方。結合這些年來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我以為我們應該在製度與文化的關係上做文章,將製度與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在製度的文化化與文化的製度化兩個方麵做出理論上的突破與實踐上的創新。
(一)製度的文化化
製度的文化化是為製度起作用尋找文化的依據。
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我們有一係列無論是從理論上看還是從邏輯上講,都已經很完備、很係統、很周密的製度,甚至這些製度還有著相當好的保證機製和嚴格的監管者,可是在實踐中效果卻不是很明顯,甚至還會成為一紙空文。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在這製度設計的背後缺少基本的文化支持與真正的文化認同。這一係列製度的相關者並不把這些製度認為是自己必須執行和遵守的規則。而反過來,在現實社會中又有很多的“潛規則”“隱規則”“不能見諸文字的慣例”,也就是一些根本不能稱之為製度的東西,卻又在社會交往中實實在在發生著作用,承擔著製度的功能。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這些不是製度的製度背後有著相當深厚的文化因子與積澱。
製度研究表明,製度中的非正式製度與規則往往比成文的正式製度更加具有力量,就是因為它們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非正式規則“是隨時間演進的”,是人們在社會活動和交往中自然演化形成的,包括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屬於文化的規則與約束。非正式規則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習慣,是一種“習慣性行為”,是一種隨文化傳統而來的行為規則,因而具有結構的穩定性。
我們要想讓正式的製度真正產生功能,就一定要做製度文化化的工作,夯實製度的文化基礎。使得正式的製度所要求的做法逐漸成為人們共同接受的做法,人們按它們去思,去想,去行動,去生活,經過無數次重複後,這些做法便自然而然地演變為人的活動方式。美國文化學者露絲·本尼迪克特說:“個體生活的曆史中,首要的就是對他所屬的那個社群傳統上手把手傳下來的那些模式和準則的適應。落地伊始,社群的習俗便開始塑造他的經驗和行為。到咿呀學語時,他已是所屬文化的造物,而到他長大成人並能參加該文化的活動時,社群的習慣便已是他的習慣,社群的信仰便已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亦已是他的戒律。”
我們提出製度文化化是有著製度學和心理學理論基礎的。任何一種製度的產生和形成,無論是自然發生的,還是有意設計的,都是特定文化軌跡或文化需求的反映。無論是製度演化還是製度設計的曆史都表明,製度實質上就是個人或社會對有關的某些關係或某些作用的一般的思想習慣;而生活方式所構成的是,在某一時期或社會發展的某一階段通行的製度的綜合,因此,從心理學的方麵來說,可以概括地把它說成是一種流行的精神態度或一種流行的生活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