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當代中國“不得不新”(1 / 3)

一個社會的政治文明發育狀況,不僅對該社會的整體發展狀態有深刻的影響,對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的生存與發展更是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因而,我們對當代中國政治文明的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關注。

但一進入實踐層麵,很多的人就會發現,我們倡導的政治文明的理論圖景與存在於社會中的真實狀態之間有著比較大的差距。是我們的願景不切實際,還是我們的社會不可救藥?答案都是否定的。這其實是政治文明發展自身規律所導致的必然現象。科學認識這一規律,不僅有助於我們對政治文明發展充滿信心,也有助於我們更加自覺地用自己的行動去推進政治文明的進步。

關於當代中國政治文明建設,我們有兩大願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些願景的提出並不是心血來潮的想當然,也不是書齋裏的空洞設計,而是來源於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一)階層分化奠定了民主的基石

民主恐怕是政改最為重要的目標了,很多的時候民主與政改就是合二為一的。雖然不同的群體對民主的理解各不相同,甚至有些時候可謂大相徑庭,但是並不妨礙大家都在自己的意義上使用民主而探討得熱熱鬧鬧。但中國社會的民主真是在大家的探討中進步的嗎?

答案可能並不盡然。

中國社會這些年來、甚至在更長時間段上,從來沒有間斷過對民主的追求,社會公眾是如此,執政者同樣如此。我們要在政治家的講話中發現一篇沒有出現“民主”一詞的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中國社會的民主進程並不像我們所期望的那樣快、那樣好、那樣到位。是中國社會不夠真誠嗎?

答案同樣是否定的。

民主的出現、擴展、壯大是有條件的,是需要社會基礎的。當社會基礎不具備的時候,民主就隻能停留於話語中。民主的社會基礎就是社會階層的分化與階層意識的凸顯。

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是所謂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也就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而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所以中國社會群體其實就兩大階級。除了這兩大階級,在政治上不承認有其他的社會群體存在。而在計劃經濟的背景下,這兩大階級的利益基本上是同一的,出台一個政策有利於兩大階級就是有利於全社會。執政黨隻要把這兩大階級的利益保護好、實現好,就贏得了全社會的支持。所以,“清一色”的社會,團結是主旋律、統一是主基調。單一的社會結構讓民主無用武之地,也就無立足之處了。

有人對中國共產黨過去“替民做主”而又很得民眾擁護的現象很不理解,認為中國的老百姓沒有“個性”。其實在那樣的社會結構背景下,“替民做主”與“讓民做主”的結果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就算有差別也隻是毫厘之差。

但是進入現代社會,這一差別就呈現千裏之別了。

中國社會這些年來,社會結構不斷變化,新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不斷湧現。不同的階層和利益群體有著不同的獲取其利益的途徑與方式,這些途徑與方式固不必然是對立與衝突的,也不全然是一致和互補的。很多的時候某一群體的某種利益的實現是以其他群體的另一種利益的喪失為前提的。這個時候指望讓一個主體代表大家,讓一個大家長來安排利益分配在理論上講不通,在實踐中也不可能做到。就算真誠地、沒有雜念地想去“替民做主”,也已經沒有這樣的能力、沒這樣的氣候去“替民做主”,隻能“讓民做主”了。

於是,不同的階層與群體都把自己的利益訴求提出來,相互協商、相互交易,你來我往、討價還價,在尊重少數的基礎上接受大多數的選擇。民主就這樣開始出現、滋長了。甚至就算我們還要有個大家長,但這個大家長在這樣的社會結構背景下也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做大量的工作去找各個階層集思廣益。而這集思廣益的協商過程也就是民主在發揮作用的過程。

所以,今日中國社會民主進程的快與慢、深與淺,其實是與中國社會的階層分化態勢相同步、相呼應。社會分化越深刻,民主發展越充分。

(二)科技進步讓權力不再能獨斷

權力不受製約是最受中國社會抨擊的問題,也是政改必須首先麵對的攔路虎。

權力之所以不受製約是因為擁有權力者不願意被製約,權力之所以能不被製約是因為沒有能與權力相抗衡的現實力量。

於是,擁有權力者通過權力為自己獲得額外的、不正當、不應該的利益。權力在暗箱裏操作,權力在潛規則中獲利,成為感覺很好的一件事情。適逢當下的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製度的空白、秩序的混亂,更是讓權力的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有了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