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采取的“和親政策”,是一種低調做人的表現,它保住了李家軍的後方根據地,為進一步壯大自己的辦量奠定了基礎。
總之,隻有懂得低調做人,作一時讓步,這樣才能走向強大,才能真正做到高調做事。低調做人之術是許多成大事者必備的素質,也是高層次做人的重要素質之一。
【智慧點睛】
低調做人,這是一種做人的智慧,這是一種處世的哲學。大凡成就大事的人,無不以弱者的姿態作出強者的舉動。韜光養晦,低調做人,這樣才能高調成事。人生的大智慧,就在於低調做人,甘為愚鈍,甘當弱者,實則精於算計、不露真相。這樣無論在官場、商場還是政治軍事鬥爭中都能做到進可攻、退可守,看起來非常平淡,但是卻蘊涵著高深的處世謀略。
2.中庸做人,才能左右逢源
中庸做人,避免出現走極端、走偏鋒的情況,懂得適度、適中、適可而止。這樣才能在做事的時候減少阻力,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中為本體是方法,庸為實用是實行。中庸就是說要用於中,行於中。《南華經》中說:“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
“中庸”這個詞在中國古代可以說是一個一個至高的行為標準,它是最合適的“度”,過猶不及。但是,現在很多人往往都曲解了中庸的意思,認為就是平庸和圓滑,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
其實,這是完全不對的。“中庸”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論語·雍也篇》:“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孔子認為中庸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是一種做人的智慧。
中庸做人是一種美德,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隻有懂得中庸做人,才能妥善地對待世間的人和事,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宋代的韓琦曾和範仲淹一道推行新政,在北宋時期,韓琦曾擔任宰相多年。
有一次,韓琦在定武率軍駐紮。在夜間辦公的時候,一名侍衛手持蠟燭為韓琦照明。誰料,那個侍衛走神了,結果蠟燭燒了韓琦鬢角的頭發,韓琦什麼也沒說,隻是趕緊用自己的袖子蹭了一下,繼續忙於公務。
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拿蠟燭為他照明的侍衛換了。韓琦擔心主管侍衛長教訓那個侍衛,趕忙找來侍衛長說:“不用替換他,因為他已經知道該怎麼拿蠟燭了。”
這件事很快在軍中傳開,將士們知道這件事後,非常敬佩韓琦的大度。按照常理來說,侍衛拿蠟燭照明時走神,以致統帥的頭發點著了,這本身就是失職之罪,韓琦責備一下也是理所當然的,即使不責備侍衛,韓琦也應該喊一聲。但是,他忍著疼痛沒有發出任何聲音,而且還擔心侍衛受到懲罰,為侍衛脫罪。與其說是一種大度胸懷,不如說這是一種做人的智慧,事情雖小,但是,影響卻很大,將士們知道這件事後,誰不願意為這樣的主帥賣命呢?
還有一次,在韓琦鎮守大名府的時候,有人獻給他兩隻名貴的玉杯,這兩隻玉杯,表裏一致,沒有任何瑕疵,堪稱稀世珍寶。韓琦非常喜愛這兩隻玉杯,賞給獻寶人很多銀子。大宴賓客的時候,韓琦總會專設一桌,擺放那兩隻玉杯。
一次酒宴上,一個官吏不小心把玉杯碰到地上摔碎了。當時,很多官員都驚呆了,碰壞玉杯的官吏更是被眼前的一幕嚇傻了,跪在地上請求韓琦治罪。但是,韓琦卻沒有表現出絲毫的不快,而是笑著說:“凡是寶貴的東西,都有一定的命運,別人沒送我的時候,它們不也一樣在地下埋著嗎?不也是沒損壞嗎?該壞的時候,誰也保不住。”說完又對跪在地上的官吏說:“絕非故意碰掉,那又有什麼罪呢?”韓琦此言一出,立刻贏得了了眾人的敬佩,而碰碎玉杯的官吏對韓琦更是感激涕零。
縱觀韓琦的一生,無時無刻不處於危險之地,但是,卻一直平安無事,立於不敗之地,他有什麼秘訣嗎?正如他所說:“天下所有的事,不會有完全讓你滿意的,一定要用中庸的眼光來看待。如果不能這樣,凡事苛求完美,那肯定連一天也難過下去。哪怕跟小人在一起,也要以誠相待。知道他是小人,就要少來往,不要得罪就行了。”這就是韓琦中庸做人的智慧。
做人不可強出風頭,孚眾望、得人心很多人都在盯著你,隻有做到凡事忍讓,待人寬厚,不出風頭,小心謹慎,才能贏得別人的好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