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大丈夫能屈能伸。”作為一種為人處世的藝術,屈伸告訴我們在人生中,既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氣和信心,又要有急流勇退的決絕。懂得了屈伸,我們才能趨利避害,才能在迂回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人生百年,選擇種種,麵對無數的選擇,我們必須懂得“舍得”的藝術,有舍有得。要看清局勢,在放棄去選擇,不斷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亮色。
1.屈伸智慧,明退暗進
做人要懂得屈伸。很多時候,恰當的、適當的讓步,往往能夠掌握主動權,這樣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取得全局性的勝利。
世界上很多事不可能一步到位。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明智的人都懂得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做到以退為進,這也不失為一種成功的策略。
漢朝初期,劉邦聽說樊噲有謀反之心,非常生氣。於是,他就派陳平去傳達命令,讓周勃代樊噲指揮軍隊,交代陳平抓住樊噲之後立即以軍法處置。
陳平、周勃奉命出發。在路上,陳平偷偷地對周勃說:“樊噲是以上的故交,而且是呂後的妹夫。平楚之功,他也最大,肯定是皇上聽了什麼人的讒言,這才突然有這樣的打算。而呂後肯定會把罪責算在你我二人身上。依我之見,你我不如拿住樊噲,綁赴朝廷,或殺或免,聽憑皇上自己處置。”周勃也認為這是個好主意,於是說:“我乃一介武夫,君是智謀之士,連張良對你都很佩服。你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到了樊噲的軍營後,陳平馬上命人築起一座高台,用來傳旨,派人去叫樊噲。樊噲聽說隻有陳平一個人前來,知道他是文官,以為隻是一般的命令,他沒有多想立即一個人騎馬趕來接詔。
不料,台後忽然跑出武將周勃,當即將樊噲拿下,釘入囚車。樊噲正要反抗,陳平忙走至樊噲身邊耳語幾句,樊噲不再說話,任由陳平押返京師。走到半路,陳平接到了劉邦病故的消息,趕忙策馬趕往長安,路上遇到使者傳詔,讓他屯戍滎陽。
陳平連忙跑入宮中,跌跌撞撞地跪倒在漢高祖的靈前,放聲大哭:“臣知樊侯本有大功,不敢加刑,僅將樊侯押解來都,聽侯主上親裁。”呂後聽說樊噲沒死,鬆了一口氣。嘉獎陳平說:“忠誠如君,舉世罕有,現在嗣主年少,處處需人指導,先帝臨終曾言君才可用,敢煩君為郎中令,傅相嗣主,使我釋憂。”於是,重用陳平輔助新皇。陳平也因此避免了一場大災害,從而保全了自己。
從陳平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恰當的以退為進,作出一些讓步,才能掌握主動,從而做到掌控全局。
朱元璋羽翼沒有豐滿的時候,勢力最強就是陳友諒。陳友諒集結水軍,從江州直指朱元璋的應天,船舷千裏,旌旗蔽空,聲勢浩大。
朱元璋聽說後心中忐忑不安,手下有人主降,有人主張逃跑,隻有劉伯溫怒目而視,一言不發。朱元璋見到劉伯溫這樣,於是問他:“猛虎已出,如今奈何?”劉伯溫氣憤地說:“凡是主張投降和逃跑的都應該斬首!陳友諒若是一隻猛虎,在山中你自然不能跟他鬥,但是,現在他下山了,我們就應乘機猛打……”朱元璋問:“話雖如此,但是,該怎麼打,你說說。”
“驕兵必敗。陳友諒如此輕視我們,我們就要先放棄幾個地方,移走兵餉,以退為進,然後派人詐降,引誘陳友諒,而我們在途中設下伏兵,派人斷其後路,叫其首尾難顧。哪有戰而不勝的道理?”
劉伯溫接著說:“取勝後,我們乘勝追擊,占領他的地方。帝王之業,在此一舉,天賜良機,豈可錯過?”
朱元璋頓覺精神為之一振,於是,按照劉伯溫所說,派遣兵力。
果然,陳友諒中計戰敗,丟棄數千戰艦,逃回西北。朱元璋在對陳友諒的戰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順利地拔掉了通往皇權路上的一枚“釘子”。
由此可見,先退一步,必然給對方造成假象,迷惑對方,然後,突然一擊,往往會一招製勝。退不是忍讓、怯懦,退是為了進,退是為了積蓄力量,取得更大的勝利。做人也是這樣,為人處世,不要盲目進取,必要的時候,退一步,才能看清大局,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智慧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