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為進”“明退暗進”是一種屈伸的智慧,在為人處世中,這樣的策略屢見不鮮。“以退為進”“明退暗進”的目的就是在退讓的過程中,為自己留下喘息的機會,然後伺機而動,一招製勝。
2.屈伸智慧,當進方進
在對手還在猶豫的時候,主動出擊常常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在兵法上叫做出其不意,出奇製勝。
很多時候,在麵對強大的對手猛烈的攻擊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往往會采取以守為攻的方法,或者是被動防守,或者按部就班地戰鬥,這樣即使取得勝利往往也會造成巨大的損失,付出沉重的代價。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卻往往會獲得以弱勝強的效果。出其不意的目的就是要占據進攻的時機,從而占據勝利的先機。
公元1113年,烏古乃的孫子完顏阿骨打做了部族的酋長,而完顏阿骨打就是後來的金王朝的創立者。阿骨打多次參與對女真各部的戰爭,戰功赫赫,繼任聯盟長。為了擺脫遼國的奴役,他領導女真人民積極修建城堡,訓練兵馬,並且聯合女真其他部落,發動了抗遼鬥爭。
1114年,他帶領2500人出兵攻打遼國,麵對強大的敵人他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采取了出其不意的進攻,打得遼軍潰敗,首戰告捷,並且攻下了寧江州(今吉林省扶餘縣東南)。遼天祚帝聽臣子上報說寧江州淪陷僅僅是因為2500人,頓時勃然大怒,於是派10萬大軍進攻完顏阿骨打。
麵對多於自己數十倍的敵人,阿骨打竟然帶領算上俘虜在內的3700人進行戰鬥。雙方在出河店打起了遭遇戰,正當戰爭進行得異常激烈的時候,突然狂風大作,塵沙彌漫。阿骨打利用這個機會率眾衝了上去,而遼軍不明敵情,未等交戰,紛紛丟盔棄甲,倉皇逃竄。阿骨打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勝利。
強大的對手讓人望而生畏,但是,強大的對手也很可能是外強中幹,盡管看似力量對比懸殊,但是,隻要將自己的力量集中在一點,出其不意,卻往往能夠扭轉局麵,取得意想不到的勝利。
宋太祖趙匡胤用了13年的時間,終於消滅了南方五國,接著出兵進攻北漢都城太原。北漢麵對強敵隻好向遼國求援,這樣,強弱就發生了變化。宋軍成了弱勢的一方,果然吃了敗仗。沒過多長時間,宋太祖趙匡胤病死,他的弟弟趙匡義繼承皇位,也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決心繼續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於是,公元979年,他親自率領四路大軍圍攻北漢都城太原。遼軍果然又來援助北漢,宋太宗派一支奇兵截斷援兵要道。太原城在重重包圍之下,糧草斷絕,援兵無法抵達,無奈之下,隻好投降。投降的劉繼元手下有一名老將楊業,一起歸附了宋朝。宋太宗非常器重他,任命他做大將,守衛邊關。
公元980年3月,遼發兵10萬,直撲雁門關。楊業深知雁門關丟失就等於打開了宋國的北大門,於是,他說:“敵人10萬大軍,而我們才幾千人馬,強弱懸殊,硬拚肯定是不行的,所以,隻能以計謀取勝。”
當晚,楊業帶領幾百名騎兵,抄小路繞到敵人後方。遼兵南下,一路上順利,自是非常得意。但是,沒想到後麵一片喊殺聲,煙塵滾滾,一支騎兵從背後殺來。遼兵沒有防備,不知敵人多少,個個心驚膽戰,亂了陣腳,紛紛丟盔棄甲。楊業乘勝追擊,遼兵倉皇逃命。楊業出其不意,取得了一次重大勝利。
出其不意、出奇製勝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從被動防禦,到主動出擊。這樣,就能夠集中力量,打擊對手,從而扭轉戰局。為人處世也是這樣,“狹路相逢勇者勝”,出其不意,才能夠出奇製勝。
【智慧點睛】
為人處事,如果被動防禦隻能坐以待斃,被動挨打,與其這樣,不如先發製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進為守,當進方進,這樣才能扭轉戰局,取得勝利。高層次做人,不是要有多強,而是要懂得屈伸的智慧,當進方進,這樣才是智慧之舉。
3.舍得舍得,先舍而後得
舍得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人生態度,人生就是取舍的藝術
舍得舍得,以“舍”為“得”,先舍而後得。就像在田地裏播種,這就是一種舍,沒有這樣的舍,我們又如何期待收獲季節的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