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在佛語中就是布施的意思!布施就像播種一樣,春天播下什麼,秋天就會收獲相應的果實。播種愛心,收獲尊重;播種健康,收獲幸福;播種希望,收獲成功。
在一列疾行的列車上,一位老人一不小心把自己剛買的鞋子中的一隻掉到了窗外,當周圍的旅客們還在為老者感到惋惜的時候,老者卻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另一隻鞋子扔出了窗外。周圍的旅客詫異地看著老者,老者從容一笑,解釋說:“不管我買的鞋子多麼新,多麼珍貴,對我來說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如果我把剩下的那隻扔出去,就有可能讓拾到鞋子的人撿到一雙新鞋,這樣或許他還能穿。”
老人丟了一隻鞋後,竟然毫不猶豫地將另一隻也扔出去,如果第一隻鞋是因為意外,那麼第二隻鞋就是刻意為之,老者舍棄了一隻沒有用的鞋,或許能讓一個乞丐,或者一個鐵道工人撿去,這樣這雙鞋依然具有價值,為人們所用。老人這種舍得的境界令人感到敬佩,也值得人們深思。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抓著自己的東西不放,這樣必然會成為我們接受他物的障礙。不放棄未必是一件好事,對於高層次的人來說,很多時候,舍棄就是一種獲得,舍棄是為了更多的得到。
總之,以舍為得,妙用無窮。學習“舍”的性格,能將金錢物質、知識技能舍給別人,你必然會得到金錢物質、知識技能。舍給別人好的,會得到好的;舍去性格上壞的,也會得到好的。當我們把煩惱、悲傷、妄想都舍了,自然就會得到人生一番新境界。
【智慧點睛】
高層次做人,要有舍得的人生境界。適當的舍,是為了更好地得。舍棄不代表放棄,隻是為了將來更高層次的獲得。正確理解舍得的概念,對我們認識人生的選擇與放棄大有裨益。如果隻是一味地盲目追求“得”,最終可能會落得個得不償失的後果。把握好“舍”與“得”,是一種智慧。
4.有舍方有得,有得必有舍
很多時候,放棄也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獲得,放棄是更深層麵的進取。不管是做事,還是做人,很多人之所以舉步維艱,就是因為背負了太多的東西,舍不得丟棄。就像詩人泰戈爾說的那樣:“當鳥翼係上黃金時,就飛不遠了。”人生隻有在必要的時候學會放棄,才能卸下種種包袱,輕裝上陣,迎接生活的轉機。懂得適時放棄,才能真正充實、坦然和輕鬆。
很多人都會遇到左右為難的情況,比如兩份同具誘惑力的工作,得到了其中一個,必然會失去另一個。但是,如果左右為難,難以取舍,必然患得患失,到頭來可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一無所得。
美國著名作家傑克·倫敦曾經寫過這樣一個故事:兩個在荊棘叢生的沼澤地裏跋涉逃命的獵人,他們背負了沉重的黃金和獵槍,但是,但槍裏卻沒有子彈。兩個人艱難地渡過了一條河,過河之後,兩個人分開了。其中,一個人舍不得丟棄自己的黃金和獵槍,結果成了狼的美餐;而另一個人果斷地丟棄了黃金和獵槍,與追上來的病狼鬥智鬥勇。最後,竟然奇跡般地戰勝了狼,活了下來。
故事中,第二個人舍棄了誘人的黃金和心愛的獵槍,卻保全了自己的生命。這就是舍得之間的道理,隻有敢於舍棄,才能獲得。一味地抱殘守缺,必然會什麼也得不到。
真正的智者能夠做到“舍”,有“舍”才能更好地“得”。隻有懂得放棄的人,才會擁有快樂和愉悅的心情;而不懂得放棄的人,隻能在煩惱和痛苦中苦苦掙紮。放棄的一刻也許是痛苦的,但是,正確的放棄會讓得到之後的你感到放棄的可貴。
在《臥虎藏龍》裏這樣一句經典的話:當你緊握雙手,裏麵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麵對抉擇的時候,懂得舍棄,這比獲得更具有價值和意義。魚和熊掌不能夠兼得,每一次放棄都是為了下一次得到更多的回報。
【智慧點睛】
放棄不代表失去,放棄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獲得。懂得放棄,勇於取舍,這也是高層次做人的要求,是做人的一種很高的境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