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弭兵會議:霸權下蒼白的和平(1)(1 / 3)

和約薄如紙

公元前582年的一天,晉景公視察軍府,看到了一個戴著南方帽子的囚犯。晉景公問旁人:“那個戴著南冠的囚犯是誰啊?”旁人彙報說:“這是鄭國人獻上來的楚囚。”

這個被後人稱作“南冠楚囚”的囚犯名叫鍾儀。鍾儀是楚國設在鄖邑(今湖北安陸)的行政長官,稱作鄖公。公元前584年,鍾儀隨令尹子重率兵攻打鄭國,戰敗淪為戰俘。他被鄭國抓住後,又被轉送到晉國關押了兩年。

晉景公對這個被關押了兩年還堅持戴故國帽子的人十分欽佩。他下令釋放鍾儀,並立即召見,展開了一段對話。晉景公先問起鍾儀的家世,鍾儀回答說自己先世是楚國的伶人。晉景公很感興趣,當即要他奏樂。鍾儀拿起琴,演奏了楚國的樂曲。晉景公接著又問起自己的對手、當時在位的楚共王的為人。鍾儀堅持不評價祖國的國君,巧妙地回答說:“這不是小臣所能知道的。”晉景公非但不生氣,還覺得鍾儀的回答非常得體,是個賢臣、忠臣。

晉國和楚國是百年夙敵,不斷的征戰仇殺使兩國結下了數不清的恩怨,也讓雙方隔閡了一個世紀。晉景公對楚國的風土人情和政治充滿了好奇,可惜他沒有太多交流的渠道,和鍾儀的交談竟然成為他為數不多的渠道之一。這番交談,讓人看到了晉景公身上表現出來的倦意,連年的戰爭使他厭煩了。有意無意地,晉景公把和鍾儀的交談情況透露給了大臣們。晉國的大夫範文子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改善晉國和楚國關係的機會,就說:“您看到的這個楚囚,學問修養不凡,而且不忘根本、忠於國君。這樣的人,應該放他回去,讓他為晉楚兩國修好起一些作用。”晉景公欣然采納了範文子的意見。

鍾儀不久就被釋放,回到楚國。他如實向楚共王轉達了晉國想與楚國交好的意願,並進一步建議兩國罷戰休兵。楚共王的心態也和晉景公一樣,欣然采納了鍾儀的意見,決定與晉國修好。晉楚兩國開始來往交流、釋放囚徒,關係出現了轉機。

橫亙在南北之間多年的堅冰開始出現消融的跡象……

我們有必要對當時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作一下梳理。如果把國際舞台比作弱肉強食的草原,那麼強大的晉國就是一隻來自北方的狼,從晉文公開始就橫掃華北地區,滅國數十,降服國家無數。當晉國的戰車越過黃河南下的時候,它遇到了南方大國楚國的迎頭痛擊。楚國也是一隻惡狼,占領了南方廣袤的土地,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在城濮,晉楚兩國直殺得血流滿地、屍橫遍野,結果互有勝負,誰也沒能征服對方。這下苦了夾在晉楚之間的中小國家。鄭、陳、宋、魯、衛、蔡、許等幾十個國家成了一群可憐的綿羊。他們要追隨晉楚兩國作戰,為晉楚提供附傭兵、後勤補給,要按時向晉楚兩國進貢,遇到節日或者兩國君主生日還要跑去磕頭祝賀。如果僅僅是唯霸國馬首是瞻,那還好說,隻要放下尊嚴、舍棄部分利益就可以了。問題是,霸國有兩個,到底要唯誰的馬首是瞻呢?

中原各國開始是做牆頭草,看誰的力量強就投入誰的懷抱。晉國戰勝了,大家就呼啦啦地向晉國送禮道賀;過幾天楚國反敗為勝了,大家又集體轉向祝賀楚國戰勝晉國。晉國和楚國很煩這樣,幹脆撇下對手,集中全力進攻中小國家。征戰的結果是晉楚兩國大致劃定了勢力範圍,某些國家固定地依附晉國,某些國家固定地依附楚國,還有一些國家因為晉楚雙方勢力相當而得以保留下來、苟延殘喘。勢力範圍劃定了,可小國的日子一點都沒好過。因為他們照樣要兩邊進貢,兩邊賠笑,稍有伺候不周,晉楚的大軍就兵臨城下來問罪了。中原各國孝敬兩大霸國的財富高達各自國家財賦收入的三成以上,諸侯大臣們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揣摩霸國心理上,於國於民都是苦不堪言。

晉國和楚國也不想這樣,無休止的敵對讓他們也苦不堪言。

從綜合國力上來講,楚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而且和東方次等大國齊國關係相對密切,在戰爭中略占優勢。晉國在領土、人口等硬指標上處於劣勢,又深受國內權力鬥爭的困擾。在外交上,和晉國交好的西方次等大國秦國對中原事務態度超脫,給不了晉國多少幫助。

春秋後期,在實力均勢難以改變的情況下,晉國接受了從楚國逃出來的申公巫臣的建議:聯吳製楚。這是一張好牌,巫臣自告奮勇出使吳國後,與吳國一拍即合,立即實現了晉國、吳國的聯合。巫臣還帶了一隊晉軍去吳國傳授射箭、駕車、列陣等軍事技術,原先善於水戰的吳軍由此學會了車戰,軍隊麵貌大為改觀。吳軍的力量增長很快,公元前550年,晉嫁女於吳。雙方通過婚姻進一步加強了聯絡,晉國就開始慫恿吳國攻打楚國。吳國先將進攻的矛頭對準楚國的附庸巢國(今安徽巢縣)、徐國(安徽泗縣西北)。取得一係列小勝後,吳軍攻入了楚國領土,鬧得楚軍來回奔波。楚軍在戰場上“一歲七奔命”。“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一些屬於楚國的小國都被吳國奪去。吳國開始強大,與中原諸侯交往。此後近70年間,吳楚先後發生過十次大規模的戰爭。在這十次戰爭中,吳軍全勝六次,楚軍全勝一次,互有勝負三次。楚國受到了極大的牽製。晉國也很夠朋友,出兵配合吳國的進攻。晉軍攻打附庸楚國的蔡國,還俘虜了沈國國君。晉國和楚國圍繞著晉國和吳國之間的交通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公元前583年,晉國會合諸侯軍隊討伐郯國(今山東郯城),開辟了通往吳國的道路。不料第二年,楚國攻占莒國首都,又重新截斷了晉國和吳國的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