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弭兵會議:霸權下蒼白的和平(1)(2 / 3)

戰爭是要巨額投入的,霸國地位是要天價成本來維持的,盡管有從小國盤剝來的金錢物資,持續的戰爭投入還是妨礙了晉楚兩國的發展。到春秋後期,內外壓力迫使兩國都希望坐下來談判。

與南北霸國都有關係的宋國重臣華元起到了外交和談的橋梁作用。

華元不僅與晉國執政欒武子有交情,與楚國令尹子重也交好。他消息靈通,了解到晉楚兩國的和談意向,就奔走於晉、楚兩大國之間,撮合兩國於宋都西門外相會。

公元前579年,由宋大夫華元倡導,提出停戰的建議,在宋都西門外召開十四諸侯國參加的弭兵大會。晉楚訂立盟約,規定:“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凶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胙國。”雙方約定建立穩固的外交渠道,互不交兵,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諸侯。

晉國正卿趙武和楚國令尹屈建各代表本國參加。各國要歃血訂盟。按禮,盟主先歃。於是趙武和屈建為歃血的次序展開了一次明爭暗鬥,兩人各不相讓,幾乎使盟會破裂,最後,晉臣羊舌氏對趙武說:“主盟以德不以勢,若其有德,歃雖後,諸侯戴之。如其無徳,歃雖先,諸侯叛之。”趙武接受勸告,怏怏地將首歃權讓給了楚國。

分析這個來之不易的和平成果,裏麵有太多不平等甚至是“不道德”的地方。晉國和楚國瓜分了天下,把“和平”強加給了其他國家,有權決定其他國家的命運。為此,其他國家要聽命於晉楚兩國。等於原來隻需要看一國臉色的,現在要同時聽從晉楚兩國的吩咐。這對中小國家很不公平。從更深層次講,晉國也好,楚國也好,都隻是周天子統治下的諸侯國而已,它們的土地和地位是周天子賦予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第一卷第一段中書寫了理想的封建製度應該是這樣的:“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製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製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隻有天子才有“外交”的權力,諸侯無外交。如今,晉楚兩國撇開周天子,私自劃分了勢力範圍,不道德也不合法。所以孔子會說春秋“禮崩樂壞”,司馬遷評述春秋時代的第一句就是:“平王立,東遷於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四個字“政由方伯”恰到好處地點出了春秋曆史的特殊之處。天子對天下失去了控製,做不了主了。在天底下吆喝來吆喝去的是那些兵強馬壯的諸侯。誰力氣大,誰就掌握了天下大權。這些諸侯原本應該是對天子俯首帖耳的奴仆,有些人(比如秦國的始祖)原本就是天子身邊的馬夫、雜役。

不管怎麼說,春秋還是實現了第一次和平盟會。與之前的諸侯盟會不同的是,這不是世界大戰之後對和平的權力追認,而是自發的對和平的渴望。但是這種和平設計能夠實現嗎?

宋國第一次弭兵大會的成果像紙一樣薄,頃刻就被戳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