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後,楚國違背盟約進攻鄭、衛。當時的楚國令尹子囊有所疑慮地說:“我們新近和晉國結盟,就違背盟約,似乎有點說不過去啊?”司馬子反說:“隻要對本國有利的事情就可以幹,管他什麼盟約?”好一句“管他什麼盟約”。原來盟約在他們看來是可有可無的,完全是工具,而不是目的。鄭國發兵相抗。晉國也約了吳國在鍾離(今安徽鳳陽)和諸侯相見。這是吳國參與中原諸侯盟會的開始。對於晉國的抬舉,吳國自然是萬分感激。楚國見形勢不利,許諾給予鄭國汝陰之田收買鄭國。鄭國轉向楚國一邊,還遵從楚國的意思起兵伐宋。衛國則遵從晉國的意思伐鄭。看來各國對盟約的態度都是不嚴肅的。不嚴肅的態度引起了現實外交的連鎖反應,導致了新的世界大戰。
現在似乎可以說華元組織的第一次弭兵大會與諸侯盟會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它是大戰的前奏,而不是對戰果的追認。
鄢陵大戰
一
公元前575年五月,晉厲公與齊魯衛等國相約伐鄭,楚共王領兵救鄭,兩軍相遇於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
晉國隨軍的大夫士燮不想同楚軍交戰。他的意見是“外寧必有內憂”,隻要沒有外部戰爭了,晉國內部就會有戰爭。因為戰爭往往成為國內政治轉移矛盾的手段,矛盾激烈的晉國內鬥是多麼需要戰爭啊!他怕萬一把楚國打敗了,殘酷的國內鬥爭就要開始了。士燮的話也從另外一方麵暴露出當時晉國的內鬥是多麼的頻繁。這樣的晉軍能取得勝利嗎?
六月二十九日,楚軍擺開陣勢在黎明時突襲晉軍營壘。當年,楚莊王就憑借這個先發製人的戰術,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此時晉軍營地前有大片泥沼,一時沒有空間布陣應敵。晉軍軍官不知所措。士燮的兒子提出建議說:“我們把井填上,把灶鏟平,就可以在營地內騰出空間來,足夠擺開陣勢,也能保證行道暢通。同時,我們派老弱病殘去營後挖掘新的井灶。上天保佑晉國同樣保佑楚國,我們有什麼可擔心的?”士燮聽了,氣得拿起戈趕兒子出去,罵道:“國家的存亡,是天意決定的,小孩子知道什麼!”這時一旁的郤至提出楚軍有六大弱點:“楚軍統帥彼此不和;楚王的親兵都是貴族子弟;鄭國脅從的軍隊雖然擺出了陣勢,但是軍容不整;楚軍中的蠻族雖然成軍,但不能布成陣勢;布陣不避開月末這天;士兵們又那麼喧囂吵鬧,不知道團結。”並信誓旦旦地說:“我們一定能戰勝他們!”晉厲公這才下定決戰之心。到最後應戰的時候,晉軍最終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隊出營。
戰前,楚共王登上了巢車觀望晉軍的動靜,從晉國叛逃過來的太宰伯州犁在楚王後麵陪同。伯州犁把晉軍分布、列陣等情況都告訴了楚共王,但沒有提出切實的應敵措施。而由楚國逃到晉國的苗賁皇也在觀察戰場的晉厲公身旁,也把楚共王親兵的位置告訴了晉厲公。楚國當時最精銳的武士都集中在中軍,而且人數眾多,戰鬥力很強。苗賁皇提出了建議:“楚國的精銳部隊隻不過是中軍裏那些楚王的親兵罷了。我們如果分出精兵來攻擊楚國的左右兩軍,再集中三軍圍攻楚王的中軍親兵,一定能把他們打得大敗。”晉厲公欣然接受了建議。
戰鬥打響後,晉厲公及時改變原有陣勢,從中軍各抽調精銳的將領和士兵加強左右兩翼。晉國的如意算盤是誘使楚左、右軍進攻晉國中軍,而使力量加強的晉國左右軍抓緊時間擊退楚國的左右軍,最後晉國集中左、中、右軍與新軍共擊楚國精銳的中軍。部署既定,晉軍就在營內開辟通道,迅速出營,繞營前泥沼兩側向楚軍發起進攻。
楚共王果然中計。他隻望見晉厲公所在的晉中軍兵力薄弱,就率中軍攻打,企圖先擊敗晉國中軍,結果遭到了晉軍的頑強抗擊。晉將魏錡用箭射傷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中軍稍稍後退,未能支援兩翼。但魏錡很快又被楚軍複仇的弓箭射殺。晉軍乘勢猛攻楚左、右軍。追擊中,晉右軍將軍韓厥數次幾乎生擒楚共王。但頑強的楚軍並沒有潰敗。暫時的失利讓楚軍變得更加凶猛。據說當時楚軍中有個大力士,舉著晉軍官兵玩“擲鉛球”,擊毀了多輛晉軍兵車。在混戰中,雙方都充分發揮了弓箭的作用,造成了由點及麵的殺傷。
兩軍打得天昏地暗,激戰自晨至暮,還沒有分出勝負。
夜裏,晉國和楚軍都抓緊補充士兵和物資,準備雞鳴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