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弭兵會議:霸權下蒼白的和平(2)(1 / 2)

白天的戰鬥中,楚軍傷亡慘重,但並沒有失去勝利的希望。晉軍同樣損失嚴重,迫切需要休整。楚共王計劃抓緊時間利用夜幕的掩護,發動一切資源補充白天的消耗,準備第二天再和晉軍大戰三百回合。當時,楚共王已經瞎了一隻眼睛,強忍著劇痛召開軍事會議。會議開始後,司馬子反沒有來。經查,子反戰後醉酒,已經不省人事,不能商議軍機了。楚共王不禁仰天長歎,這軍事會議開不成了。他對第二天的再戰喪失了信心,連夜帶領楚軍,扛著醉得爛泥一樣的子反逃跑了。晉軍進入楚營,連吃了幾天楚軍留下的糧食。

直到戰爭結束,魯、衛兩國都未發一兵一卒。晉軍在回師的時候,齊國的盟軍方才趕到。晉國派人前去問罪,齊國急忙派太子光到晉國做人質,承認了晉國的霸主地位。

鄢陵之戰是春秋中期繼城濮之戰、邲之戰之後,晉楚爭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兩國軍隊主力的會戰。晉國最終阻止了楚國的北進,但勝果並不大,而楚國的失敗也並不慘重。雙方都認識到了對方的厲害。從此,中原再也沒有發生過爭霸大戰。之後,諸侯各國都把在“國際”上大打出手的精力投入到了對付國內的動亂。

戰場是不會完全沉寂的。大戰雖無,春秋後期晉楚小戰不斷。

先是本來附屬於楚國的陳國,受不了楚國令尹子辛的壓榨,反叛楚國。楚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勢力範圍,發兵伐陳。晉方諸侯派兵相救,但雙方沒有爆發大戰。後來楚國將子辛殺死,派新令尹子囊攻打陳國。陳國這又重新歸了楚國。楚國小勝。

鄭國在南北霸主的輪番爭奪中,政治立場反複多變,晉楚雙方都苦於難與鄭國結成鞏固的同盟關係。公元前571年,晉、齊、宋、衛等國共同伐陳,在鄭國西界的虎牢建築城池,威逼鄭國。八年後,晉方諸侯軍隊又加固了城池,並長期駐守。之後,又在梧地築城,在虎牢加築小城。楚國曾經來攻,但雙方都無戰意,楚軍不戰而回。晉悼公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將晉國及其從屬國的軍隊搭配劃分為三部分,駐紮在虎牢,輪流出征與楚國爭奪鄭國,采用“楚進則晉退,楚退則晉進”的以逸待勞的戰術。

鄭國終於經不起晉國的折騰了,在一次晉悼公親自率領大軍進攻鄭國時,鄭簡公向晉悼公表達了願意永結盟好的誠意,並請求立盟歃血。晉悼公拒絕說:“交盟已在前矣,君若有信,鬼神鑒之,何必再歃?”的確,鄭國和晉國已經有過許多次盟約了。如果有誠意結盟,就沒有必要再次歃血為盟了,隻要嚴格遵守之前的盟約就可以了;如果無心友好,再多幾次歃血也是白搭。為了進一步給鄭國施加壓力,晉悼公傳令將鄭國俘虜全都放歸,還撤掉虎牢全部駐軍,嚴禁軍隊侵犯鄭國百姓。隨後他語重心長地對鄭簡公說:“我知道你苦於兵災,早就想停戰休息了。今後你是要從晉,還是從楚,都由你自己的內心決定,我不強求你。”鄭簡公聽了這話,感動得淚流滿麵,發誓再也不背叛晉國。此後較長時間裏,鄭國果然專心從晉。晉悼公以軍事壓力和道德感召相結合,顯示了自己和好的至誠之意和對屬國主權的充分尊重,成功拉攏了鄭國。這是晉國在春秋後期最大的外交成果。

公元前572年,楚國利用宋國大族間的鬥爭,支持逃亡楚國的魚石回國,並奪取了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作為魚氏的封地,還派兵車300乘協助,培植宋國的親楚勢力,割斷晉國和吳國的交通。宋國向晉國求援,晉國立馬就出兵了。晉軍和楚軍相遇後,盤旋許久,最後不戰而回。第二年,晉、魯、衛、曹、莒等國圍困彭城。彭城投降。魚石被趕出彭城。楚國截斷晉吳交通的計劃就此破產。晉國小勝。

衛國也發生了叛亂。衛國上卿孫林父因內訌割據戚邑(今河南濮陽北)反叛,並為尋求外援而依附晉國。晉平公派300士卒協助守衛,但後來這300晉兵被衛國公室平叛的軍隊殲滅。於是,晉國想要興師動眾討伐衛國。衛獻公與大夫寧喜趕赴晉國準備向晉君麵陳孫林父反叛之罪,反而被晉國一度扣留。晉國公開支持衛國的反叛勢力,這是晉國自文公起一直仇視衛國的外交方針的繼續,但援手明顯無理的一方,擴大他國內亂的行為是不得人心的。晉國可謂棋失一招。

在晉楚的恩恩怨怨中,晉國略占了上風,楚國不能與晉國直接對抗。晉悼公時候的晉國出現了外交地位提升的小高潮。但其最大成效也就在於征服了鄭國而已。當時的晉國和楚國就像兩個病入膏肓的人,霸國的光環和實力都在慢慢消退。

弭兵會盟

公元前546年盛夏的一天。

烈日照得中原大地一片沉寂,連塵土都乖乖地伏在地上。

突然,這滿地的塵土被隆隆疾駛而過的一行車駕驚起,彌漫了小半邊天。

這是宋國派往晉國的使團。使團快馬加鞭,向北而去。坐在大車中的正是宋國的左師官向戌。左師官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左丞相,是國家行政的主要負責人。向戌木然地坐在車中,任憑車駕的顛簸,陷入了深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