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參考文獻(1 / 1)

周一良,鄧廣銘,唐長孺,李學勤等編.中國曆史通覽.北京:東方出版中心,1994.

張程.劍鋒春秋.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8.

黎東方.細說秦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景愛.曆史上的金兀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5.

俞明主編.《南京條約》與香港百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郭衛東.轉折:以早期中英關係和《南京條約》為考察中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於建勝、劉春蕊.落日的挽歌——十九世紀晚清對外關係簡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王爾敏.弱國的外交——麵對列強環伺的晚清世局.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陳峰.北宋禦遼戰略的演變與“澶淵之盟”的產生及影響.史學集刊,2007(5).

王曉波.對澶淵之盟的重新認識和評價.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

孟廣耀.蕭太後考評一一兼論澶淵之盟.內蒙古師大學報,1984(4).

趙永春.試論“澶淵之盟”對宋遼關係的影響.社會科學輯刊,2008(2).

何天明.澶淵議和與王繼忠.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2(5).

馮小琴.遼代政權中的漢族官僚集團.甘肅高師學報,2004(6).

韋祖鬆.論北宋安徽名將高瓊.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

郭洪義.宋真宗個人因素對澶淵之盟的影響.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楊昆.宋真宗與北宋興衰.北方論叢,2005(5).

郭瑋.寇準與澶淵之役.洛陽大學學報,2007(3).

王成科.記述鴉片戰爭的詩人劉文麟.蘭台世界,2003(10).

郭劍波.鴉片戰爭前中國內陸的鴉片流通問題.曆史檔案,2003(3).

郭玉富、張根生.也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與袁世凱帝製的關係.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

李永春.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與袁世凱政府的新聞策略.江西社會科學,2006(9).

李永春.“二十一條”交涉期間的政府外交與社會輿論.求索,2007(9).

遼寧省檔案館編.“二十一條”簽訂經過的史料一組.曆史檔案,1983(2).

蘇全有.袁世凱與《二十一條》新論.舟山學刊,2005(4).

馬良玉.袁世凱與“二十一條”.曆史教學,2005年(2).

劉薇.從書籍閱讀看曾紀澤思想的形成.湘南學院學報,2006(12).

袁南生.曾紀澤:弱國外交的傑出代表.湘潮,2004(04).

魏宏運,王黎.沙俄是八國聯軍侵華的元凶.南開學報,1980(4).

王開璽.“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新解.近代史研究,2006(4).

雪兒簡思.1900年,澳洲軍隊北征中國.國家曆史,2008(5).

張鳴.義和團“刀槍不入”之謎.文史博覽,2008(05).

張烈.從白登之圍到昭君出塞——論此階段的漢匈關係及漢王朝的決策.社會科學戰線,1988(3).

孫鍵.關於“白登之圍”若幹問題之探究.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8(5).

彭年.從“白登之圍”到“馬邑之謀”——論高惠文景四代漢朝與匈奴的關係.四川師院學報,1985(3).

劉光勝.試說劉邦“白登之圍”與漢匈“和親”的開始.曆史教學,1982(9).

王慶憲.劉邦從匈奴包圍圈中脫出的必然與偶然因素.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5).

王慶憲.匈奴冒頓單於的軍事活動及其政治影響.內蒙古社會科學,2002(6).

莫任南.匈奴對漢王朝的政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