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疇,即朋輩、伴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醜”字下雲:“疇者,今俗之儔類字也。”又“疇”字下雲:“蓋自唐以前,無不用從田之疇,絕無用從人之儔訓類者,此古今之變,不可不知也。楊倞注荀卿,乃雲疇當為儔矣。”《別雅》卷二:“朋疇,朋儔也。《議郎元賓碑》‘朋疇宗親’,疇通作儔。《戰國策》‘今髠賢者織綢業’,荀子《勸學篇》‘草木疇生’,揚子《法言·脩身篇》‘疇克爾’,並與儔同。《漢書·韓信傳》‘其疇十三人皆已斬’,儔亦作疇。”“故“疇”通“儔”,“朋疇”即“朋儔”,同義複詞。《漢語大詞典》收有“朋儔”,“朋疇”一詞失載,應據補。
【轉景】
○是時府在西成,去家七百餘裏,休謁往徠,轉景即至,闔郡驚焉,白之府君,從為禦史。(仙人唐公房碑)
轉景,即轉影。形容時間極短。“景”通“影”,日影。傳世典籍也時有用例,唐李白《明堂賦》:“鳥轉景而翻飛,大鵬橫霄以側度。”《太平禦覽》卷九百四十九蟲豸部六《蟋蟀》:“風颯颯而動柯,露零零而隕樹。月轉景而西頹,漢回波而東注。”謂月亮一下就往西落下。《陝西通誌》卷六十五人物十一《釋道·漢》:“唐公昉王莽居攝二年為郡吏,遇真人賜以神藥,時去家百餘裏,轉影即至。鄉人驚,白府君。”此處“轉景”徑錄作“轉影”。《文苑英華》卷三百二十二花木二《薔薇》方幹《朱秀才庭際薔薇》:“斷霞轉影侵西壁,農麝分香入四鄰。”
“轉影“一詞,至今保留在某些方言中,筆者的家鄉話——婁底方言(屬老湘語)中就有此用,如:“他鬼一樣,轉影就不見了。”
《漢語大詞典》收有“轉麵、轉首、轉眼、轉腰、轉臉”等係列詞,“轉景”失收;“轉景”與“轉麵、轉首、轉眼、轉腰、轉臉”屬同一同義語義場,均喻指時間之短,故應據補。
【猾夏】
○是時東嶽黔首,猾夏不□□□祠兵,遺畔未寧,乃擢君典戎,以文脩之。(泰山都尉孔宙碑)
猾夏,對中原各部族的蔑稱。《漢書》卷一百下敘傳第七十下佞幸傳第六十三:“於惟帝典,戎夷猾夏。”師古曰:“猾,亂也。夏,諸夏也。”此用法始於西漢,《全漢文》卷六十王莽(三)《下詔收軍吏財產(天鳳五年)》:“祥考識建國二年胡虜猾夏以來,諸軍吏及緣邊吏大夫以上為奸吏增產致富者,收其家所有財產五分之四,以助邊急。”東漢時則大量使用,《全後漢文》卷二光武帝(二)《報陳俊(八年)》:“負海猾夏,盜賊之處,國家以為重憂,且勉鎮撫之。”又卷七桓帝《詔冊車騎將軍馮緄(五年)》:“蠻夷猾夏,久不討攝,各焚都城,蹈藉官人。”又卷六安帝《選舉詔(五年閏三月戊戌)》:“災異蜂起,寇賊縱橫,夷狄猾夏,戎事不息,百姓匱乏,疲於徵發。”又卷五十二陳琳《為曹洪與魏太子書》:“故唐虞之世,蠻夷猾夏,周宣之盛,亦仇大邦,《詩》《書》歎載,言其難也。”如上舉諸例所示,“猾夏”一詞常與“胡虜、夷狄、蠻夷”等連用,其貶義甚明。
【傷切】【切傷】
○遠近傷切,痛於倉乾。(益州太守無名碑)
○寮黨感切,凡百切傷。(外黃令高彪碑)
傷切,義為“哀傷”。亦見於其他碑刻語料,如《魏晉南北朝墓誌彙編·梁·墓誌銘序》:“朕繼天紹命,君臨萬寓,祚啟郇滕,感勝魯衛,事往運來,永懷傷切。”傳世語料中用例亦富,《全後漢文》卷八獻帝《詔魏太子丕嗣位》(二十五年):“天不憖遺一老,永保予一人,早世潛神,哀悼傷切。”《晉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五《裴秀》:“雖在國危,不忘王室,省益傷切,輒當與諸賢共論也。”《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太子為之流涕,親製祭文,仍與詹事江總,論述其美,詞甚傷切。”《舊唐書》卷五十二列傳第二《後妃下》:“乃詔常參官為挽歌,上自選其傷切者,令挽士歌之。”《法苑珠林》卷九十二十惡篇第八十四之三偷盜部之餘《奸偽》:“聲甚傷切,似是自悼不得成長也。”
切傷,即傷切。《後漢紀》卷三十孝獻皇帝紀第三十:“朕用垂拱三十有餘載,天不慗一一老,永保餘一人,早世潛神,哀悼切傷。”
“傷切”與“切傷”同素異序同義,《漢語大詞典》均缺收,應據補。
【卜擇】
○卜擇吉□治,東就衡山,起堂立壇,雙闕夾門。(祀三公山碑)
○卜擇元日,齊革精誠。(成陽靈臺碑)
卜擇,即通過佔卜的方式來選擇。亦見於其他碑刻語料,如《唐代墓誌彙編》顯慶○二二《唐故許州鄢陵縣令張君墓誌銘並序》:“卜擇因習,夙駕靈轜,雲霏霏而奉轡,風蕭蕭兮凝芝。”傳世文獻也有用例,如《全後漢文》卷九順烈皇後《詔頡欒巴》:“大行皇帝晏駕有日,卜擇陵園,務從省約,瑩域所極,裁二十頃而已。”
《漢語大詞典》收有“卜葬、卜宅”等詞,“卜擇”與“卜葬”和“卜宅”一例,當據補。
【亡新】
○自亡新已來,其祀墮廢,阬稍堙塞,堤防沮潰,漂沒田疇,浸敗亭市。(殽阬君神祠碑)
○□□之際,道小衰沮,遂遭亡新,禮祠絕矣。(成陽靈臺碑)
○亡新滔逆,鬼神不亨。(樊毅脩華嶽碑)
○亡新之際,失其典祀。(封龍山頌)
○舊都餘化,詩人所詠,並有亡新,君□□□□隆寬慄。(衛尉衡方碑)
○後不承前,至於亡新,浸用丘虛,訖今垣趾營兆猶存。(西嶽華山廟碑)
○暨於亡新,圯漢之業,祠祠□□□□□祀[闕]。(帝堯碑)
○初魯遭亡新之際,苗胄析離,始定茲者,從叔陽以來。(梁相孔耽神祠碑)
亡新,東漢時對王莽政權的鄙稱。傳世文獻中也有很多用例。《全後漢文》卷二十馮衍《計說鮑永》:“天下自以去亡新,就聖漢,當蒙其福而賴其願。”又卷二十八杜篤《論都賦》:“逮及亡新,時漢之衰,偷忍淵囿,簒器慢違,徒以勢便,莫能卒危。”六朝以後史書中常見,《後漢書》卷五十八上桓馮列傳第十八上《馮衍傳》:“天下自以去亡新就聖漢,當蒙其福而賴其願,樹恩佈德,易以周洽,其猶順驚風而飛鴻毛也。”《魏書》卷九十一列傳術藝第七十九:“元士黃門侍郎揚雄採以作《訓纂篇》,及亡新居攝,自以應運製作,使大司空甄豐校文字之部,頗改定古文。”《晉書》卷一百二十五載記第二十五:“世祖龍申,亡新鳥散,故天命不可虛邀,符籙不可妄冀。”例繁,不盡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