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東漢碑刻典故詞與縮略詞語(2)(3 / 3)

1.用基數詞概括一串並列的語詞的項數,再將每一個詞語中的共同語素提取出來,組成“基數詞+共同語素”的格式,被概括的一串語詞的各項往往結構相同相似,意義相關相近。例如:

【三條】指北條山、中條山、南條山。

○元初四年,常山相隴西馮君到官,承饑衰之後,□惟三公禦語山,三條別神,迥在領西,吏民禱祀,興雲膚寸,偏雨四維。(祀三公山碑)

○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數,參三條之壹,兼將軍之號,秉斧鉞之威。(白石神君碑)

【三河】指黃河、賜支河、湟河。

○堯歷三河,有龍授圖,躬行聖政,以育苗萌。(成陽靈臺碑)

【二南】指《詩》的《周南》和《召南》。

○乃宣魯、衛之政,敷《二南》之澤,政以德綏,化猶風騰,撫集丞細,[闕]綏有方。(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

【五色】指青色、赤色、白色、黑色、黃色五種顏色。

○上合天意,下應□□□□□飾五色華精,上闕通天,戶向少陽,前設大殿,俟神之堂。(成陽靈臺碑)

【四海】古以中國四境有海環繞,各按方位為“東海、南海、西海、北海”,但因時而異,說法不一。

○玄圭,水泉流通,四海會同,則至。(武氏石室祥瑞圖題字)

【三祀】古代春季三種祭祀的合稱,即大祀、中祀、小祀。

○三祀有成,來臻我邦。(酸棗令劉熊碑)

【六國】指戰國時位於函穀關以東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

○光裔熾藐,分仕六國,張雄諸夏,鄭有祝聃者,君其胤也。(山陽太守祝睦後碑)

○六國時期思屬楚,楚都南郢,南郢即南郡江陵縣也。(楚相孫叔敖碑)

【六郡】指漢的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

○歷典六郡,威教若神。(濟陰太守孟鬱脩堯廟碑)

【三署】漢時五官署、左署、右署之合稱。

○郡將平原高君,深昭其德,以和平元年舉孝廉,除郎中,謙虛接下,冠名三暑。(郎中馬江碑)

○君初舉孝,三署播名。(平輿令薛君碑)

○內幹三署,外□師旅。(漢故執金吾丞武榮碑)

○貢孝三署,勳譽有則。(堂邑令費鳳碑)

○其思辯論□□文章爛[下闕]孝廉亢弘名於三署,揚清厲於海內,除倉龍司馬,詔[下闕]試經第一。(議郎元賓碑)

【三代】指夏代、商代、周代三個朝代。

○乾元以來,三九之載,八皇三代,至孔乃備。(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

○三代改易,荒廢不脩。(成陽靈臺碑)

○時非三代,苻命無恒。(童子逢盛碑)

【四府】謂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府也。

○《羔羊》在公,四府歸高,除淳於長。(夏承碑)

其他還有:四嶽(西嶽華山廟碑)、五嶽(三公山碑桐柏淮源□廟碑西嶽華山廟碑樊毅脩華嶽碑)、三國(武都太守耿勳碑封丘令王元賓碑西陝頌)、九山(白石神君碑嵩高山開母廟石闕銘三公山碑)、七國(國三老袁良碑)、四郡(岑紀功碑)等。

2.依然用基數詞概括一串並列的語詞的項數,但基數詞之後的成分則根據並列各項的性質或內容概括而來。例如:

【四瀆】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的合稱。

○寔為四瀆,與河合矩。(桐柏淮源廟碑)

○五嶽四瀆,與天合德。(桐柏淮源廟碑)

【三牲】牛、羊、豕。俗稱大三牲。

○三牲粢饌,獻珍於時。(濟陰太守孟鬱脩堯廟碑)

○躬進三牲,執玉以沈。(桐柏淮源廟碑)

【四靈】傳說中的蒼帝、黃帝、白帝、黑帝四神帝。

○回況□人,號為四靈。(幽州書佐秦君石闕文)

○四靈在旁,存想丹田,大一紫房。(老子銘)

【五教】五常之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

○遂遷宰國,五教在仁,嗇民(用)彰,家用平康。(鮮於璜碑)

○《尚書》五教,君崇其寬。(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

○所在先陽春以布化,後秋霜以宣威,寬猛惟中,五教時序,功洽三邦,聞於帝京。(太尉楊震碑)

○遷安平相,遵脩前列,五教[闕]訪,赫赫之譽,虓□□□□溫之仁,以寧土疆。(安平相孫根碑)

○五教加仁,施於惠康。(北軍中侯郭仲奇碑)

○君下車之初,□五教以博□削四兇以勝殘,乃□□□愛尚桓桓,拯馬蠲害,醜類已殫,路不拾遺,斯民以安。(博陵太守孔彪碑)

○除郎中都昌長,祗傳五教,尊賢養老。(泰山都尉孔宙碑)

○為政以德,五教時序,肅恭明神,敬奉禋祀,勤卹民隱,而除其害。(殽阬君神祠碑)

【四民】舊稱士、農、工、商為四民。

○人有曾閔貞孝之行,四民美好,從容中節,高棞改敝,一朝而化。(楚相孫叔敖碑)

【六卿】指春秋時晉之範、中行、知、趙、韓、魏六氏。

○晉六卿專征,與齊、楚並僭號為王。(老子銘)

【三川】三條河流的合稱,所指不一。西周以涇、渭、洛為三川。

○秦兼天下,侵暴大族,支判流遷,或居三川,或徙趙地。(豫州從事尹宙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