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一種語言的精華,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是高水準文化的具體表現。短短幾個字或一句話,卻能喚起人們的聯想,能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意義,有時是用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清楚的”。“中國古代文人,特別是詩人和詞人”,鮮有不用者(見季羨林《成語和典故》,《知識》2000年第6期。)。儘管東漢碑刻語料所處的歷史時代較早,卻已經運用了數量可觀的成語,總數達184個。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慣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闢的定型的詞組或短語”(見《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成語”條,商務印書館2005年。)。一般地說,四個音節組成的“四字格”是成語的主要語言形式,在東漢碑刻語料中就已如此了。本章即討論東漢碑刻語料中的“四字格”成語。
語言是發展的,作為漢語詞彙體係中比較重要的語言單位的成語,當然也不能例外。研究東漢碑刻語料中的成語有益於探究漢語成語發展演變的特點和規律,無疑是漢語成語研究所不可或缺的。
第一節東漢碑刻成語的語源
成語同世間的萬事萬物一樣,都有一個成長發展的過程。一般而言,成語在其發展之初大多是言語作品中的詞的自由組合,後來才由詞的自由組合逐步演變成詞的固定組合而最終成為詞的等價物——成語。所謂東漢碑刻成語的語源,是指東漢碑刻中使用的成語作為自由組合時,最初出現在哪個時代和何種作品。
東漢碑刻成語來源比較複雜。基本上可以分成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可以明確找到其最早的自由組合的。如成語“聞一知十”(童子逢盛碑)出自《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第二種情況是來歷不明者,即目前還沒有弄清其最初的自由組合出現的年代和文章典籍,或者已無法考知,也許其出現的東漢碑刻語境就是這個成語的初始源頭。如成語“遏漸防萌”,出自東漢碑刻《冀州從事張表碑》:“貢真絀偽,遏漸防萌。”為行文方便,我們不妨把第一種情況稱之為有源成語,把第二種情況稱之為語源不明成語。東漢碑刻共有成語184個,其中有源成語89個,語源不明成語95個。
一、東漢碑刻中的有源成語
東漢碑刻成語中,有明確的來源出處的有89個,佔東漢碑刻成語總數的48.4%,其文獻分佈情況如下所示:
1.如上表所示,東漢碑刻成語出自經部書籍的最多,共計73個,佔有源成語的82%。其作品的具體分佈情況為:
例如:
【杼柚其空】
○杼柚其空,溯流轉漕。(巴郡太守張納碑)
語出《詩經·小雅·大東》:“小東大東,杼柚其空。”杼:梭子。柚:同“軸”。梭子與軸空著。形容生產廢弛,貧無所有。
【素絲羔羊】
○兢兢業業,素絲羔羊。(衛尉衡方碑)
語出《詩經·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絲五紽。”後以“素絲羔羊”稱譽正直廉潔的官吏。
【無偏無黨】
○服竟還署,試拜尚書侍郎,無偏無黨,遵王之素,薦可黜否,出□□度。(博陵太守孔彪碑)
出自《尚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黨:偏袒。謂公正,不偏袒。
【多才多藝】
○叔子諱璜,字文博,纘脩乃祖,多才多藝,能恢家祏業,興微繼絕。(趙寬碑)
語出《尚書·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又:“(姬旦)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多才多藝指具有多方麵的才能和技藝。
【視民如子】
○視民如子,先教後罰,流玄默之化,奉以忠信,守以敦篤。(梁相諱汎碑)
語出《左傳·昭公三年》:“吳光新得國,而親其民,視民如子,辛苦同之,將用之也。”“視民如子”指把人民看得像兒子一樣。形容愛百姓。
【道殣相望】
○冀土荒饉,道殣相望。(鮮於璜碑)
語出《左傳·昭公二年》:“宮室茲侈,道殣相望。”殣:餓死。道殣相望謂路上餓死的人很多。
【存亡繼絕】
○振滯起舊,存亡繼絕。(衛尉衡方碑)
語出《穀梁傳·僖公十七年》:“桓公嘗有存亡繼絕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存:保存。繼:接續。“存亡繼絕”指使將亡之國得以保存,使將絕之嗣得以延續。
【雲行雨施】
○未怒而懼,不令而從,雲行雨施,□□大和,海內歸公,卿之任矣。(博陵太守孔彪碑)
○乾坤定位,山澤通氣,雲行雨施,既成萬物,《易》之義也。(西嶽華山廟碑)
語出《周易·乾》:“時乘六龍以禦天爺,雲行雨施,品物流行。”施:散佈。“雲行雨施”指雲浮動於天空,普降大雨滋潤萬物。喻廣施恩澤。
【各得其所】
○德化流行,盜賊[闕]少,五穀豐茂,百姓晏然,各得其所。(漢安長陳君閣道碑)
語出《周易·繫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所:處所,位置。“各得其所”指每個人或每樣事物都能得到適當的安排。
【風移俗易】
○風移俗易,莫不革心。(漢成陽令唐扶頌)
語出《禮記·樂記》:“故樂行而倫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上皆寧。”移:改變,改動。易:變換。“風移俗易”指改變舊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
【有恥且格】
○有恥且格,牧守旌功,轉左堂邑。(堂邑令費鳳碑)
語出《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何晏集解:“格,正也。”“有恥且格”謂人有知恥之心,則能自我檢點而歸於正道。
【內省不疚】
○內省不疚,兼安[闕]問物格能[闕]臨疑弗惑。(司隸從事郭究碑)
語出《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疚:做了錯事對不起人而感到內心痛苦。“內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後,心裏很坦然,並不感到負疚。
【誨人不倦】
○子孫承緒,履仁好義,耽樂道術,教授經業,雍徒帶眾,滋滋汲汲,誨人不倦,海內稱之曰儒術之宗。(濟陰太守孟鬱脩堯廟碑)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誨人不倦”指教誨別人有耐心,不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