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
○拜騎都尉,受命立灌陽縣,督長六載,無為而治,稽則先民,□□附容無怨曠聲。(綏民校尉熊君碑)
語出《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麵而矣。”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無為而治”原指無所作為就能把天下治好。後指治理國家不偏重刑罰,主要以仁德感化人民。
【生榮死哀】
○生榮死哀,弈貴遺稱。(司隸從事郭究碑)
○□□興替,□□人存,生榮死哀,是為萬年。(敦煌長史武斑碑)
語出《論語·子張》:“其生也榮,其死也哀。”活著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常指享有盛譽的人在世時受到人們的尊敬,去世時受到人們的哀悼。
【學優則仕】
○學優則仕,歷郡五官掾功曹。(平都侯相蔣君碑)
○學優則仕,為州書佐、郡曹史、主簿、督郵、五官掾功曹、守從事。(漢故執金吾丞武榮碑)
語出《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優:有餘力。“學優則仕”指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
【舉直錯枉】
○再奉朝娉,十辟外台,常為治中諸部從事,舉直錯枉,譚思舊製,彈饕糾貧,務鋤民穢。(巴郡太守樊敏碑)
○舉直錯枉,強禦[闕]貸。(堂邑令費鳳碑)
語出《論語·為政》:“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舉:選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錯:通“措”,廢棄,放棄。枉:彎曲,比喻邪惡之人。“舉直錯枉”指起用正直賢良,罷黜奸邪佞人。
【不遠萬裏】
○於是故吏茂才雲中太守漢陽[闕]胄從事[下闕]威校琰等,不遠萬裏,斷製縗裳,感恩奔哀,乃與門生平原曹皇等[闕]山[闕]石[下闕]。(涼州刺史魏元丕碑)
語出《孟子·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不遠:不以為遠。“不遠萬裏”即不以萬裏為遠。指不怕長途跋涉的辛勞。
【膚寸而合】
○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終朝日,而澍雨霑洽。(白石神君碑)
語出《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膚寸:古代長度單位。一指的寬度為寸,一膚等於四寸。“膚寸而合”形容雲氣密集。
其他還有:源於《詩經》的,萬壽無疆(蜀郡屬國辛通達李仲曾造橋碑白石神君碑)、令儀令色(童子逢盛碑)、抱布貿絲(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嗚呼哀哉(從事武梁碑)、日就月將(童子逢盛碑)、遭家不造(趙寬碑)、夙夜匪解(太尉陳球碑)、夙宵在公(巴郡太守張納碑)、凡百君子(魯峻碑);源於《尚書》的,承堂弗構(魯峻碑)、兢兢業業(衛尉衡方碑)、夙夜惟寅(平都侯相蔣君碑丹陽太守郭旻碑衛尉衡方碑)、發號施憲(博陵太守孔彪碑)、舍己從人(司隸從事郭究碑)、明德惟馨(西嶽華山廟碑)、高山景行(淳於長夏承碑)等;源於《左傳》的,昭德塞違(司隸從事郭究碑)、析薪弗何(魯峻碑)、獻善去否(國三老袁良碑)、昊天不弔(浚儀令衡立碑)等;源於《周易》的,樂天知命(婁壽碑)、見機而作(老子銘)、元亨利貞(張公神碑)、眈眈虎視(竹邑侯相張壽碑)、虎視眈眈(北軍中侯郭仲奇碑)等;源於《禮記》的,先人後己(淳於長夏承碑);源於《論語》的,興滅繼絕(成陽靈臺碑)、五六六七(漢成陽令唐扶頌)、有生有死(北海相景君銘)、聞斯行諸(衛尉衡方碑)、聞一知十(童子逢盛碑)、威而不猛(安平相孫根碑)、生榮亡哀(太尉劉寬碑)、涅而不緇(吉成侯州輔碑)、無為之治(漢成陽令唐扶頌)、誨人不倦(濟陰太守孟鬱脩堯廟碑)、用行舍臧(衛尉衡方碑)、溫故知新(金鄉長侯成碑)、述而不作(博陵太守孔彪碑)、有始有卒(堂邑令費鳳碑)、溫良恭儉(豫州從事尹宙碑圉令趙君碑)、慎終追遠(外黃令高彪碑)、好學不厭(婁壽碑)、發憤臨川(安平相孫根碑)、臨川不倦(從事武梁碑)、孳孳臨川(敦煌長史武斑碑)、仰高鑽堅(漢故執金吾丞武榮碑)、興微繼絕(趙寬碑)、樂以忘憂(婁壽碑)、有朋自遠(婁壽碑)等;源於《孟子》的,三過亡入(嵩高山開母廟石闕銘)、孳孳臨川(敦煌長史武斑碑)等。
2.源於史部書籍的共6個,佔有源成語的6.7%。見於《戰國策》和《史記》兩部作品中,其中《戰國策》5例,《史記》1例。即:
【扶老攜息】
○望君輿駕,扶老攜息。(桐柏淮源廟碑)
語出《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裏,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攜:領著。“扶老攜息”謂攙扶著老人,領著小孩。形容某些歡迎、投奔等場合人們成群結隊而行的情況。
【無可奈何】
○命有悠短,無可奈何。(童子逢盛碑)
語出《戰國策·燕策三》:“太子聞之,馳往,伏屍大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無可奈何”謂毫無辦法可想。
【與世無爭】
○知賤為貴,與世無爭。(婁壽碑)
語出《戰國策·楚策四》:“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與世無爭”指和世間的人沒有什麽爭執。謂人超然物外,凡事不慕名利。
【路不拾遺】【路無拾遺】
○君下車之初,□五教以博□削四凶以勝殘,乃□□□愛尚桓桓,拯馬蠲害,醜類已殫,路不拾遺,斯民以安。(博陵太守孔彪碑)
○存卹高年,路無拾遺。(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
語出《戰國策·秦策一》:“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謂東西掉在路上,人們不會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尚好。
【泥而不滓】
○清潔皦爾,泥而不滓。(費鳳別碑)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通涅,染黑。滓,通緇,黑色。“泥而不滓”即染而不黑。比喻潔身自好,不受壞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