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聯合(偏正+偏正)],如:蜎飛蠕動(漢成陽令唐扶頌)、誠惶誠恐(樊毅復華下民租田口算碑)、風飛川流(司隸從事郭究碑)、雲披風靡(荊州從事苑鎮碑)、蚑行蠕動(嚴訢碑)、博學多識(孔褒碑)、令儀令色(童子逢盛碑)、門生故吏(衛尉衡方碑)、千渠萬澮(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素絲羔羊(衛尉衡方碑)等。
④[聯合(聯合+聯合)],如:五六六七(漢成陽令唐扶頌)、晶白清方(北海相景君銘)等。
以上均為雙層的聯合結構,即兩個單音節語素構成一個句法結構,然後兩個相同的結構再構成並列式短語。值得注意的是,碑刻聯合式成語中還存在一種單層的聯合結構,即整體結構衹有一個層次,不管它有幾個成分都是一次並列構成,如“溫良恭儉”(豫州從事尹宙碑、圉令趙君碑)。
此外,還有一種由虛詞構成的聯合結構,或前半部分由一個單音詞充當,或後半部分為單音詞,前後兩部分之間有虛詞連接。例如:威而不猛(安平相孫根碑)、涅而不緇(吉成侯州輔碑)、述而不作(博陵太守孔彪碑)、泥而不滓(費鳳別碑)、學優則仕(平都侯相蔣君碑)等。
在語義結構上,聯合式的前後兩部分之間也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語意關係,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並列關係。前後兩部分之間在意義上沒有主次、輕重的區別,目的在於加強語義的表達效果。如:晶白清方、存亡繼絕、令儀令色、家饒戶富、無偏無黨、有始有卒、日就月將、多才多藝。
②對比關係。前後兩部分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相對或相反,從而形成意義上的對比關係。如:本同末異、賞善罰否、有文有武、興利除害、獻善去否、溫故知新、賞恭罰否、興文偃武、扶弱抑強。
③轉折關係。前段含有讓步的意味,語義的重心落在後半段,給人一種明顯的語意轉折的感覺。在形式上,前後兩段之間用反接連詞“而”來連接或不用連詞,直接連接。例即:威而不猛、涅而不緇、述而不作、泥而不滓、精誠不固。
④目的關係。前後兩端在語義上具有目的關係,前段表示行為、動作,後段表明行為、動作的目的,“舍己從人”就是這類成語。
三、小結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東漢碑刻成語表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1.東漢碑刻語料成語豐富,不僅數量繁多,而且其來源、形成手段、語法結構類型多樣化。如前所示,東漢碑刻成語數量多達180多條,來源多頭,既有來源於先秦和西漢典籍的,也有從當時口語中提煉出來的。有源成語的形成手段有截割、緊縮、改換、緊縮改換、移位、化合、多頭組合和概括等八種方式。成語的語法結構也有主謂式、偏正式、述補式和聯合式四種之多,其內部層次構成則更是繁複多樣。
2.四字格成為成語的主要結構模式。在東漢碑刻中,有源成語在其語源材料中的原型結構形式形態各異,形成成語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但殊途同歸,最終都凝結成為四字格的語言形式。語源不明成語更是直接以四字格的麵貌出現。四字格成語呈現出整齊勻稱、節奏明快和韻律和諧的駢體性特點,這一特點正和碑刻語體在語言上講求駢體性,特別是其中的墓誌銘,其後半部完全使用四字韻語的語體特徵相吻合,適應了碑刻語料在語言使用上的需要。四字格成語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東漢碑刻成語的最主要的、基本的模式。這也是四字成語在東漢碑刻語料中得以大量發展的原因之一。如《婁壽碑》全文還不到400字,使用的四字成語卻多達8條(安貧守賤、好學不厭、有朋自遠、樂以忘憂、樂天知命、與世無爭、窮下不苟、綿之日月)。
聯合式又成為四字格成語的主要結構。東漢碑刻中,聯合式成語多達112條,佔全部成語總數的62.2%。聯合式成為東漢碑刻語料四字格成語的主要語法結構,而聯合式也是現代漢語成語四字格的主要語法結構。
3.同現代漢語比較而言,絕大多數成語無論在詞形和意義上都沒有多大差別,如“本同末異、君子道長、興利除害、危危累卵、誨人不倦、令行禁止、兢兢業業、不可勝數、名實相副、子子孫孫、興微繼絕、多才多藝、樂天知命、去危就安、韜光韞玉、無偏無黨、先人後己、溫故知新、安貧樂道”等等。但也有一部分在詞形上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絕大多數是改換了其中的某個字形,如“扶老攜息”(桐柏淮源廟碑)改成了“扶老攜幼”,“草止露宿”(武都太守耿勳碑)變成了“草行露宿”,“神怒民怨”(殽阬君神祠碑)變成了“神怒人怨”,“重義輕利”(校官碑)變成了“重義輕財”等;另有一部分改換了字序,如“風移俗易”(漢成陽令唐扶頌)、“矜矜戰戰”(中常侍樊安碑)、“卻掃閉門”(冀州刺史王純碑)等。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同一成語存在兩個以上不同的形式,如“生榮死哀”(司隸從事郭究碑)與“生榮亡哀”(太尉劉寬碑)、“故吏門生”(安平相孫根碑)與“門生故吏”(衛尉衡方碑)、“無為之治”(漢成陽令唐扶頌)與“無為而治”(綏民校尉熊君碑)、“眈眈虎視”(竹邑侯相張壽碑)與“虎視眈眈”(北軍中侯郭仲奇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