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人情篇(3)(1 / 3)

他在闡發寫作者麵對客體,而主體的重要性時,好像說得玄虛,好像以辯證的角度說世事人生,說萬物變動不居的道理。是的,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之河。萬物恒定,以心為是。也其實是站在什麼角度來做什麼樣表述的問題,這可能與他潛心於修道問莊,近黃老之術有關。那種淨心靜氣地去深入,悟出人生與人世的種種得失,都有可能。重要的是,何士光的《日子》,以及續篇,是在不動聲色的感懷中,感悟世道人心,如禪亦如佛,坐看雲起時,一花一世界。

以後沒有見到老何有如當年“鄉場上”的磅礴之聲,傳來說,他在研究宗教佛學什麼,隻是那種精神上的苦修,是一種執著一種定力。九十年代中後期,再很少讀到何士光的小說,甚至散文,或許是我的孤陋寡聞,前幾年,偶見他寫的一篇貴陽旅遊勝景的散文,看過後,仍覺有當年閑散文字的餘韻。

不知老何愛不愛練習書法,可能,修道者也善修書,他如果像多數寫家們似的,練習這些,定有體式,或者,他這多年後已成氣候,也說不定。

率真的劉兆林

必勝兄:

遵囑寄上散文兩篇:《祝君歡笑》、《感謝跳舞》。前者太短,後者又長了點,無奈是兩種寫法和筆調,一並寄上難為你吧。

我已轉業,到遼寧省作協任專職副主席,地址電話如名片。

我的散文觀附後。

新到地方工作不如部隊熟悉,望多支持我。有機會再聚。匆此,握手。

兆林3月20日

劉兆林的字是屬於流暢、好看一類,以我之體會,他早年練過字的,或者常是手不離筆畫畫寫寫,有點心得,也就光鮮而流利。看得出,他是個對文字包括書寫都很有感悟的人,所以,書法於他我覺得是可以有所成就的,不知他以後有沒有堅持這個路子,從這十多年前的字體看,他有這個趨勢,即便這樣子,在作家中他的字當算不錯的。

信,他寫得簡單,我也記不清他之前有沒有信件於我。他是在軍隊中我們較早熟悉的朋友,我還為他那本有影響的長篇小說《綠色青春期》寫過小文。我們也有兩三次的近距離的接觸,這多年沒間斷,每隔些時還有見麵的,對他我可以說,神交早,也算熟的。

二十多年了,1987年五一節吧,我們一行在張家界盤桓三四天,先是從嶽陽坐船在洞庭湖上一夜水路,小小的遊船,就我們一行二十多人,又逢枯水時節,走走停停,好像還擱淺過,待到常德上岸,已是二天之後了。可就是這漫長的行旅,一幫人玩鬧,有了親近。那次多是軍旅人士,小說家有葉楠、王中才,散文家有周濤,評論家有韓瑞亭、黃國柱、葉鵬等,另有非軍界的人民日報海外版的解波大姐,中國青年報的董月玲,中國文化報的王晉軍,天津作協的王菲等等。兆林的文名當時正值上升期,他的《雪國熱鬧鎮》、《嗬,索倫穀河槍聲》什麼的,兩獲全國中篇小說獎,開始有了“粉絲”,在那次船家小妹就把他當知心大哥和師長,據說悄悄地拿出私房日記求教於他,可見他的魅力。弄得一行人中,有十分嫉妒者,還與他爭當輔導。一路上的兆林,情緒很好,說笑唱跳,都很有精力。這以後,他創作了長篇小說《綠色青春期》,九十年代初還在東北牡丹江某部隊開了作品討論會。那時候,他在沈陽軍區專業創作。許是1991年夏天吧,我們單位在遼寧的興城海邊主辦一個副刊寫作學習班。我請他去講課。我們同住一房,聽他講了自己好多的故事,包括那次船上的輔導等等。他是個性情中人,那夜,在夏蟲鳴聲中,聽聞海風海味,他興致也好,講了好多敞心掏肝的話,雖在那時還是軍人身份,但他率直,也有委婉,不隻是行武人士的幹脆,也有文人的傾情激昂,當然還有一種表達和傾訴的快意,我是佩服的。作為一個文學家,有了敢愛敢恨,也經曆過許多如意和坎坷的人生,有過底層拚搏的經曆,才會創造出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寫出那麼多真性情的文字。

比之其小說多是以軍旅生涯和軍人形象為主,他的散文多了人生的親情表達,和人情世故的摹寫。關於散文,兆林以《散文貴在真》為題寫道:

散文的最大優點在散,因散才不拘小節放浪形骸自由自在,成為最隨心所欲任意瀟灑的文體。世間萬物、人生百味皆能入其內。其長可似黃河滔滔一瀉千裏,洋洋數萬言,短可如小溪,清流婉轉百米許,言簡意賅,天馬行空,嬉笑怒罵,直抒胸臆,委婉含蓄,輕吟低唱,風花雪月;生死離別,大風飛揚,吃喝玩樂,指點江山,拚搏奮鬥——皆成文章。

散文貴在真,敘真情,寫真事,每篇表達一片誠情實意。一個真字,就將那滿篇無拘無束的散凝聚住了,即所謂形散神不散。這個真字很重要。我主張,不僅情真,所敘人和事都是真的才更為散文特點,這樣才更顯出與小說的真情之不同來。

散文應人人可為。一封書信,一篇日記,一則廣告寫得情真意切活潑生動時皆為散文。散文最隨和,所以朋友最多……

散文是兆林小說創作之餘的收獲,從九十年代起他的散文豐收。他先後有《高窗聽雪》等數部問世。他散文較突出的為兩類:一是親情的,寫父輩,寫家人,懷念與感恩;一是行旅散文,寫見聞,客觀為風物,主觀寫人物。曾讀到一篇寫他們一次西藏行的散文,單調的行程中,他自薦主持娛樂大家,調動眾人的興致,有了行程中的美好記憶。這類題材在散文中幾近泛濫,流水賬式的記錄破壞了人們閱讀的胃口,而挖掘情感,再現人物,以情趣串起,這樣紀遊文字,兆林懂得如何趨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值”。這對於一個細心愛琢磨的兆林,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