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報告文學是當前聯結大眾讀者較為直接的文學樣式,也是描繪時下生活最為快捷的文學。我們感歎文學與大眾與社會的疏離,感歎文學的貴族化和廟堂化傾向,對於那些即時報告現實生活,關注基層人物的文學,有著本能的尊重和熱情的期待。正是火熱的現實,以及同時代人物的創業精神、奮鬥理想、人文情懷、生活目標感染啟發作者,孫梽文通過快捷敏銳、近距離地描寫現實的世情人事的報告文學,記錄現實中國變化發展,把握和尋找時代發展的動向,描繪充滿創造與智慧的創業者勞績。誠如本書題旨所示,這也是一條文學的“希望之路”。關注切近的現實,挖掘創造者的人生,抒寫生機勃發的新生活,他的努力,足可為人所敬服。當然,文學也是一項艱苦嚴謹的勞作,也是創造性的勞動。報告文學也是一項綜合性的文學。不可否認,在人物形象刻畫、作品內涵以及思想哲理的提煉,語言詞章的錘煉等等方麵,本書的諸多篇章,都還有大可開掘的空間,還需要有更上層樓的努力。
無論如何,通過本書,我們認識了一個關注現實、文心如火、執著而堅韌的作家。
與作者有多年的交往,好多篇什也曾先行閱讀,作者盛情不好推卻,就此為序。
2008年11月
品讀“短平快”
有些時間了,出版主管部門為了對某些新書作一些審讀,對我們一幹人,多有“雙規”要求:規定時間,規定格式,對其進行評判,於是,就有了一些非驢非馬的簡評,我謂之為“短平快”的文字。文字本身沒有什麼,而所涉及的圖書,有著某一方麵的特色,故收如下。另,幾篇短評也一並納入。
史論也要新視角:《延安魯藝風雲錄》
作者:王培元,出版者: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這是一本描繪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史,是一本紀實類的著作。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是抗戰時期一所重要而特殊的文藝學院,本書描寫和研究的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在中國解放區延安,革命文化開始形成、建設、發展的曆史。全書對延安魯藝這座革命文學的搖籃,當年一些著名的文化戰士生活學習、思想形成、創作麵貌,以及這段曆史對革命文學的影響,黨的領導人與文化界人士的交往等等,進行了較為全麵的評述與描寫。對中國革命文藝史上的重大事件進行了揭示,再現並探求了當時文藝界複雜的狀況。
全書基本上是從一些有關史料中,描寫延安魯藝時期的革命文藝發生發展形成的曆史。引述得當,考證有據。書中觀點和材料也基本上是依從現有的研究所得,因作者多年追蹤研究這一選題,旁征博引,材料引用較為充分,論述也較為確實。還有不少為作者第一手材料。文字流暢,既有個案的創作麵貌,也有總體的概括,對當時的一些重大的事件,諸如“延安講話”、整風運動、搶救運動,和重點作家的作品,比如話劇《白毛女》、秧歌運動、平劇《逼上梁山》,有重點的評述。對當年文藝受左的思潮影響,作者不回避,盡可能充分引用材料、最新研究所得,評述事件,呈現曆史的麵貌。關於“魯藝”的影響,作者在“告別延安”一節中,分析得較為全麵。
一個人們熟悉的曆史,一段被塵封的文學情況,被無數次文字描繪過的曆史,從個人化的角度進行認知、解讀,想會引起關注的。
兼聽則明:
《凝視中國——外國人眼裏的中國人》
作者:解本亮;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這本書如題目所示,是通過外國人的眼睛看中國人。作者引述了大量的資料,以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國家的各個階層人士,對中國以及中國曆史和社會的評價,作為參照,在較為廣闊的層麵上,描述了外國人(主要是西方人)眼裏的中國人形象,以及中國人精神麵貌、物質生活、性格習性等等側麵,是一本以資料引述為主、也輔以較少點評的專題論著。
書中分“序篇”、“天使還是魔鬼”、“中國人的美德”、“東方倫理的困境”、“擺脫不掉的‘劣根’”、“一方水土一方人”、“西方各國看中國人”等章節。其實,集中來看,是從中國人的精神情操、道德意識、性格脾氣、處世原則、生活習性、行為方式等等不同側麵,進行多方麵評述。有的是從中國人的角度,有的是從中國或者是中華民族這個大背景進行的。所以,所謂中國人形象,就是中國的形象、中華民族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