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寫作動機,是重新認識和分析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試圖超越一些已有的論述。尋找一種新角度,或者重新發掘和梳理史料,這是眼下研究文化史和政治史的通常做法。本書選題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多是在現代文化史和政治史中較為著名的,或者與中國文化史的重大事件有關的。論述的材料也是現成的,見諸於書報。而話題則是一些較為敏感的,比如,知識分子的良知、人格,“文革”中文化人的表現等等。比如朱自清當年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聞一多是否“英美的自由主義”者,瞿秋白《多餘的話》表達的真實意圖等等。
由於本書論述的人物為著名者,大都有一些較為複雜的背景,所以,無論是關於其人其事,還是當時的曆史背景,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也就是既為認識和分析提供了可能,也帶來了理解的困難。這些對“往事”的重新認知分析,是不拘於過去的定論,與一些有關論點進行了商榷。考慮到當代史特別是政治史的研究是十分複雜而困難的事,從活躍研究、開拓思路、挖掘史料的角度,作者的努力,很有價值。
但這也有了難度,也帶有風險。本書有些結論過於武斷和草率,或為“驚人之語”。比如,在《鄧拓的本來麵目》一文中,認為鄧拓六十年代寫作的《燕山夜話》和《三家村劄記》,不少的文章與姚文元文章相同,“左得可怕”,說是對當時大搞空頭政治起了“幫閑作用”,是鼓吹了“大躍進精神”等等,都可以看作稍嫌主觀武斷、有待辨析的一家之言。
曆史的分析研究,首先是要客觀求真,但也允許探索,從這個意義出發,我欣賞本書作者的思路。
網絡文學何能久遠:三部網絡小說
三部網絡作品:《成都,今夜請把我遺忘》、《原始動力》、《電子生涯》是眼下頗為走紅的作品,尤其是《成都》幾乎是網絡小說的翹楚。從作品文本形態看,前兩部較完整,尤其是《成都》,人物、故事,謀篇布局,以及小說語言個性等,都在其兩部之上。這部作品在幾年前就風靡一時,先網絡流行再出書暢銷,走紅文壇,後又改編影視作品,更是為眾人所知。
《成都》有點似成長類小說,以反諷或者隱喻性的筆觸,寫這個時代青春成長中的種種困境。其筆法有如當年王小波小說的路子。不多的人物,簡單的場景,而生活化情節,時代氣息充溢,語言的俏皮機警,把大學生活、職場拚殺、情愛與欲望,都在同一個城市的各種人物懷念、感恩與怨懟之中,活脫而出。青春人生,性與智的角力,是小說人物的精神重心。陳重們的人生是對現實的規範和庸常的挑戰,也是自戀自負的隨意,因而,在這個曖昧而有活力的城市夜幕中,二十八歲那年,“我是一隻身不由己的木偶,在燈光明滅的舞台上時笑時哭,當每一種偽裝表情,都深深刻上我的破敗的臉,我終於發現,觀眾席早已空無一個人,曲終了。”可看出小說的結穴點。
《原始動力》是一部以科技為背景的小說,作品展開的“網絡戰爭”,環環相扣,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小說中的人物多是知識精英,有軍人指揮員也有科技人士,其計算機的程序與人的智能等等描寫,發揮了網絡小說優長。這可看作一個電子技術與小說虛擬情節的融合。作品對計算機與人類的關係,電子技術與人的知識儲備、以及計算機的工具理性與人的情感等,進行了文學的探討。
《電子生涯》也是以科技為背景,對當今無孔不入、無時不在的電子技術,於人類的影響,進行文學的描繪。作者的想象力和知識背景,都是不錯的。隻是,小說的內容過於零亂而破碎,它對技術程序的引入,相當多且生澀,有化不開之弊。
從這三部作品看,網絡小說的界定如何?是在網絡上發表即是,還是有她自己的藝術特點。好像難有個確定的分界。而時下其走向是兩種路數:一是人物情節,有傳統小說的路子,即邏輯性和命運感,生活化等都可有依有從;另一類是完全的懸疑,另類的人物和情節,甚至於荒誕不經的。但是,無論如何,具有一種藝術衝擊力的,作為此類代表,目前還沒有看到,因此,真正的網絡小說是什麼?還要等待和尋找。
小說的韻致:《秋水長天》
有人說長篇小說是命運,中篇小說是人物,短篇小說是言語。也有例外,長篇的語言韻致,綿長溫婉也會讓小說別有風采。
《秋水長天》發在《十月》雜誌上,就其規模篇幅而言,與時下眾多所謂宏大敘事和史詩氣派的作品相較,顯得質樸而平實。作品著重於一個縣級領導者和幾個相關人物的形象刻畫,在一個有限的時空中展示,可謂小製作,但通過對主人公趙長天的形象塑造,描繪了一個基層執政者的理想化人生。一個在政界和情感生活方麵,飽受磨礪的人物。在人物刻畫,故事情節的可讀好看方麵,作者有顯見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