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書品篇(6)(1 / 3)

當然,這些判斷是基於本書的內容真實的基礎上,因其所寫的內容,多是自己經曆,真實與否,僅從書中判斷。就書中所寫來看,除了有的章節,略嫌自我炫耀,有些個人恩怨一抒而快外,基本上是以描寫事實和故事為主,有名有姓的人物,真實的單位和場所,使其讀來可信。在一些對新聞工作者和記者職業方麵的評述,大致客觀得當。我特別看重的是,作者一份草根情結、一種疾惡如仇的勇氣。作為一個自學成才、從底層拚搏上來的、漂流轉輾的編外新聞工作者,秉持正義和良知,對輿論監督的渴望和理解,令多少我等之輩汗顏。

不過,本書的內容給出版者的包裝方麵提供了炒作的可能,所以,看到封麵和內容提要,以及作者照片的配置等等,不能不感到有出版者(也可能是作者)的刻意包裝,這就顯得有些俗套。當然,這也是時下此類圖書所趨鶩的。

隻要暢銷也無妨:《萊溫斯基自述》

書名:《我的愛情——莫妮卡·萊溫斯基自述》;作者:(英國)安德魯·莫頓;譯者:詹娟、嚴明;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那年月,如果說有轟動世界的效應,美國總統克林頓那個為世所驚訝“辦公室醜聞”,當為首選。曾幾何時,真是滿世界沸沸揚揚的,於是,跟風的圖書也層出不窮。先有所謂的檢察官的調查報告,後有眾多版本的圖書問世。幾年過去,翻譯為中文的正式出版物還不多。眼前這本書,以當年那個緋聞案事件的女主角萊溫斯基的視角,以自述的口吻,描寫了這樁引起世所關注的一個權勢者同女實習生的“辦公室戀情”的故事,也講述了女主角在這個緋聞事件前後的人生閱曆,包括她的少年生活、求學和成長的若幹經曆。但主要內容和情節是自她進入白宮實習,到緋聞事件,再到司法介入,然後有一係列的司法程序、檢察官調查等所謂“性與政治”和有關“媒體妖魔化”的過程。這些,按事件發生的時序排列。先後有“80年代”萊氏家族的“傳統”、“1995年的白宮實習生”、“性與政治”、“特裏普的陷阱”、“斯塔爾王國”、“1999年後的美國與萊溫斯基”等章節。

另外,書的作者是寫有英王妃戴安娜傳記的著名作家莫頓,就全篇來看,對事件和人物的描繪都有不少精彩之處,特別是對緋聞案之後,彈劾與檢察,回避、逃離、背叛與親情友情的描寫,對美國社會的種種世相,各種人物的做派表現,都有較為深入的剖析;對主人公,作者多是寄予同情,認為緋聞是萊溫斯基的“酷刑”,她是媒體的受害者,這也成為她人生曆練的一大難題。

不過,讀這本書感到一股酸腐的商業味,是這類坊間書攤上常見的那種怪怪的氣味,由此,也生出幾許疑惑,不光是這本書的。

這本書早在五年前的1999年就寫成,並由英國出版,在這樁轟動世人的緋聞案業已平息了,就因為前有希拉裏,後有克林頓的兩部傳記要在國內出版,就有人再把另一緋聞主角萊溫斯基的這本傳記買來,搭車推出,這多多少少是一種跟風逐潮的商業行為。而且還聲明說要搶先一步。當然,出版這類有賣點、在內容上也“打擦邊球”的書,銷量不會發愁。再說,從內容看,這類書也無多大了不起問題,對美國的黨派的爭鬥,對權勢者的虛偽,對人與人之間的利用等等現代政治與人性的弱點,也有一定的揭示。但是,因這些內容在當時的新聞和有關文章中多有涉及,即使有這些初衷也顯得相當的蒼白無力。實際說來,出這類書,源於相當程度的商業考慮,把一樁政治人物的緋聞案、一個當事者的“自述”,當作一個很大的賣點,一根賺取效益的稻草罷了。

另外,這本書的幾點技術性的問題,也讓人有些疑惑。據說,書的原題英文版是《莫妮卡的故事》,而這本中譯本改為《我的愛情》,有些強加於書。這本書,版權頁上有一個“策劃人”,除作者、譯者以外,還有這樣一個身份,在眾多圖書中也少見。策劃人是因為版權談判,還是要進行商業運作,或是為了市場調研宣傳攻關?不得而知。現在的一些書中,都愛弄這樣的一個很曖昧的人物身份,想必是有說頭的,隻是,讓人感到,裏麵的一些不知情理的合謀,對於完善圖書出版,能有多大的益處?

另一種史實寫作:《往事何堪哀》

作者:王彬彬;出版者:長江文藝出版社

本書為該社出的“往事書係”之一種,為作者的單篇文章結集,收有十三篇。選題上著重於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大都是文化人物和相關的事件,以人帶事。其中人物有,中共建黨時期的領袖陳獨秀、瞿秋白,早期新文化運動的健將胡適、魯迅,文化名人郭沫若、聞一多、朱自清,也有建國後期的活躍人物丁玲、胡風,以及“文革”中最早的受難者鄧拓、吳晗,再晚輩的韋君宜;事件隻有兩文涉及:“文革”中關於“樣板戲”《沙家浜》的改編和當年魯迅的喪事葬禮。論述上,作者多從政治和社會分析的角度,重新認識和解剖人物和事件,著重於人物的精神分析。在運用材料時,多從兩個或多個相關或相近的人物、事件中,進行多角度的分析論述,以求較為客觀。比如胡適與胡風,瞿秋白與韋君宜,魯迅與胡適等等,從相關的一些分析,作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