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書品篇(9)(1 / 3)

編輯這樣一本英模先進“大全”,緣起於甘肅朋友老管,當時他遠在千裏之遙,電話中用西北普通話對我說,要編一本表現時代人物風采的報告文學,“這本書就由你來主編”。十多年沒見麵,西北漢子的爽朗硬性如故。當然,他現在作為一家出版社的老總,想從較為全麵的角度用文學記錄時代精神,褒揚那些值得我們景仰和崇敬的人物,配合正在開展的先進性教育活動。他把這個任務交給我,認為我同作者們較熟悉。朋友所托,不好推卻。那次,我隻能說,可以考慮吧,想來,先說個活話,行不行,等以後再說了。

沒想到大約在兩個月後,老管和幾位同事來京,這事不做不行了。恭敬不如從命。我們敲定了大致選題,開始前期工作。

先進典型,平素報章上多有聞見,也是一個時期各類媒體宣傳的主要內容,可真正做到感人服人,為人們認識這個時代留下可資借鑒可據回味的東西,不是件容易事。當今的讀者很是挑剔,很有自己的閱讀取向和判斷,對那些幹巴乏味的典型,或充耳不聞,或敬而遠之。總之,時代的先進典型、英模人物,在宣傳中能否與大眾精神契合,先進形象是否走進大眾心靈,成為我們身邊可親可敬的朋友,成為人們認識時代提升自己的表率和榜樣,確大有文章可做。

收入這裏的一些人物典型,大多是近年內有全國影響的各方麵代表。他們以創造精神,在平凡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業績,體現了共產黨員崇高的人生,踐行著共產黨人先進性的承諾。這些人物的事跡,有的曾通過一些主要媒體傳播,引起了一些社會反響。但,這裏收入的,是作者們從文學性的要求,對描寫對象進行深入地開掘,有較深刻的思想性和強烈的文學性,以及可讀性,區別於不少同類人物的新聞宣傳的文字。這也是我們的初衷,讓先進人物成為平常百姓的精神表率,也讓那些頂著光環的時代先鋒們,有著可親可敬的麵孔,發揮更好的宣傳效果,作者們進行了切實而富有成效的努力。

應當感謝這些作者們,無論是報告文學的高手、文學名家,還是敏銳勤勉的記者快手,他們認真的精神,協作的態度,讓我十分感動。高齡的金敬邁老人、剛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大忙人何建明、未曾謀麵的張雅文女士,以及我的同事馬利女士們,他們都無私而鼎力支持。幾位著名的作家隻是一個電話相約,就不吝把作品傳來;也有的作者把手頭工作放下,迅速地寫出新的文章;還有的作者不厭其煩,幾次修訂,讓舊文麵貌全新……我把這些無私的相助,看做源於描寫對象的精神感召。

當然,主要還是出版社的氣度,按說,地偏一隅的甘肅文化出版社,沒有必要“放眼全國”來出這樣的書,可他們並不因為遠離政治文化中心,而降低要求。用老管的話說,要打全國牌,這讓我看到了他們的眼光,他們的前景。

讀一本書,總是想讓人有些感動,有所收獲。作為主編,當你有幸讀到本書的時候,如果你能從先進人物身上,想到點什麼,感觸點什麼,或者,對我們這樣一個奮發年代湧現的可歌可泣的人物精神,有所感動,那就讓人滿意了。

是為序。

2006年8月

此情可待成追憶

讀鍾廣明的中短篇小說集《情殤》,油然想到一句古詩:此情可待成追憶。這部由五個短篇、三個中篇合輯而成的小說集,以過去年月裏發生的一個個悲情也不乏慘烈的故事,通過形象生動的藝術創造,描繪了麵對曆史,過來人的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懷,一種複雜的感傷。

其中有豐富生動的風俗畫,有刻骨銘心的情感故事,有讓人過目不忘的人物形象,也有對社會人生的別樣思考。這裏的“情”,可以有多個理解:人倫之情,鄉誼之情,再就是恩愛情仇。小說以《情殤》命名,不隻是這部中篇從篇幅到內容都獨有分量,其人物故事的背景跨越改革開放前後不同的時段,我以為,作品暗含了小說家的思考:在巨大的現實壁障麵前,人生命運無不被情感問題所左右,人生情感,是一個琢磨不透、欲說還休的永恒話題。也可以說,麵對現實的強大,芸芸眾生者,情感即命運。人生因情而美麗,也為情而困厄、殤殞,盡管生命的花朵在磨難中仍然是頑強地開放。

或者,還可以認為,小說打撈過去年月裏的民間故事,以人性化的視角,描繪出千百年來一個農耕文化、超穩定性結構的社會秩序,屢屢被狂熱而失去理性的革命所打亂,民間性的生活,在政治的強勢下,隻能是本能地退守,留住人們情感與心靈的,是在隱性層麵上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