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書品篇(9)(2 / 3)

所以,我以為,這部小說集的題旨是在兩個層麵上:一是政治亂象時期,普通人的命運也躲不開政治的影響。比如,《命運》、《女難》、《情殤》等篇中,通過不同時期的人物故事,描繪了極端政治化的曆史對人生的戕害,造成了情感缺失,愛情畸形,命運多舛。哪怕是一個柔弱的女子,一個相對閉塞的農村,一個普通的家庭,都無一幸免。另一方麵,在這些不正常的曆史時期,除了高壓的政治形勢外,民間文化、傳統的人倫性情,又深深地烙在敘述者心靈。描繪這些非常年月裏的民間生活,特別是童年往事,可以看作是作家對傳統文化、民間風習,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懷。比如《鬼屋》、《夢魘》、《獵鶴記》、《麻雀之死》這幾篇小說,童年時代的小夥伴,驅鬼,逮鳥,學業與幻想,這些孩童時期的玩樂,與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所謂的“三麵紅旗”、“困難時期”等不正常的年月政治時勢,形成鮮明對比。從這種反差和對比中,更突出了小說對過往年月思索的深意。一方麵是少時孩童的清純、人性的純真,是普通女性的善良與美麗,再一方麵,是困難時期的饑餓殘忍,是曆史的亂象、世俗的惡習,對於生命的戕害。小說生活的兩種畫麵,顯示了題旨內涵的豐富。

小說情節和人物都比較集中,即使篇幅較長的兩個中篇,人物關係也較單純。這裏也有兩個特點:一是鄉裏鄉親和童年夥伴;一是美麗女性。作品對女性的描繪,是對人性美與善的讚美。像《女難》中的“小美人”趙春娥,嫁給村中身體有缺陷的剃頭匠,在兵荒馬亂年月,後因駐軍中一帥氣的軍官看上,成了軍官的情人,而在建國後的曆次運動中,她的這些經曆成為“專政”的借口。這個受侮辱與損害而剛烈的女子,美麗而多情,有著女性的自尊。“文革”中,她遭誣陷,奮起怒斥加害於她的“紅衛兵”,壯烈而亡,其命運,也從一個側麵表達了對多難的年月摧殘生命的控訴。當代小說對於鄉村女性形象的描繪,屢見不鮮。寫美的毀滅,也寫女性的隱忍善良。但《女難》等小說的意義在於,它們多是從一個受難與受損的弱者角度,表達政治文化對農村民間社會的摧殘,極端化的政治人生對於人性的損害。尤其是以女性的命運,為小說情節的主要線頭。在《女難》中的“小美人”,在《情殤》中的江霞、趙紅,包括造反派人物“馬紅衛向毛”等,都是小說生活中的情節線,成為小說故事中的關鍵。從女人與社會曆史的關係來看,這部小說集的人物形象,可以說,女人更見光彩。也許,這些為情所傷、因情而殤的人生命運,唯有女人,才更顯豐富與力度。當然,才成為已經逝去的故事,可待追憶,可待懷想。

2008年8月

“報告”與報告文學

也許,這樣的經曆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情景我們都見過。青春萌動,生命勃發;少男求偶,少女懷春。學生時代的青春期經曆,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刻鏤了難忘的印記。當然,這裏有苦澀與甜蜜,有浪漫也有無奈。“此情可待成追憶”。那麼,麵對今天,社會生活、文化背景,以及道德風尚、情感追求等等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那些與我們青春期息息相關的戀愛與情感生活,在如今一代人中,有了什麼樣的變異?那些與我們千家萬戶有著緊密相連的學生青春期教育,如何更有實效、更能體現出時代特色與人文關懷,在更深層次上去做好青春期的教育,讓青年的心理和生理得到健康發展?

這本《學生戀愛報告》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滿足人們的期待。

這是一本富有思辨哲理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讀本,是一本從精神心理切入時下青少年教育的漫談式文字,也是一本從紀實角度展示學生戀愛情感的心理分析報告。從寫作手法上看,它綜合思想漫談、紀實調查、理論分析等多種文體特色。

作者郭文傑以細膩的筆觸,大量調查實例數據,將眼下學生主要是大學生戀愛生活進行了較為全麵的剖析和描繪,既有思想情感教育式的理性歸納,又有現實生動事例的個案舉證,較為平實地記錄了青年學生的情感現狀,較為生動地揭示了一代學人的思想道德成長中最為敏感的一角。就所涉及的論題和所期望解決的思想問題來看,這本“報告”,對於認識今天的學生群體、青年一代,很有裨益。

從思想和寫作的特色看,《學生戀愛報告》體現出鮮明的“三性”。

一是思辨性。作品的論題雖是青春期的教育,大學生的戀愛,在這個大論題下,又分別展開了不同的問題,比方戀愛與性愛,情感與生理,性欲與健康,以至於人生觀、道德觀等等,從心理與生理、自然與社會較為廣闊的視角進行闡述,不少的話題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內容豐富駁雜,闡述層層深入,也力求有理性的思想光照。思想對於論題,是一個總綱,教育和引導青年學生正確地對待青春期,是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一個理論問題。作者在書中,力圖透過戀愛的現象,從本質的意義上,對這一關涉到青年身心健康以及一代人的培養、社會安定等等問題的大事,作精神的分析和理性的闡述。以情動人最終是以理服人。作品有一節專門分析“失戀形象”,先從主客觀方麵分析原由,又細致地論述校園的失戀中的“遊戲愛情”、“初戀情人”、“單相思”、“成熟戀情”不同的失戀方式,在深入地論述中,完成對問題的理性剖析,分析現象是為了從哲理的角度探求事物的本質,這樣才是作品內涵達到的應有高度。重要的是,作品是從如何正確地看待學生戀愛這一社會問題,從引導、溝通與交心、理解的角度來有效地進行工作。這是本書的出發點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