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後記(1 / 1)

本書的起因是參與了《人民文學》的非虛構寫作計劃。在 2010年至 2011的冬天裏,我跟隨一家熟識的牧民進入新疆阿勒泰地區南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中生活了三個多月。那裏是哈薩克遊牧民族的冬季牧場,在牧民們逐水草而居的動蕩生活中,算得上是最艱難的一段。隨著牧民定居工程的推進,曾經順天應地、自律而慎微的遊牧生產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不久的將來,這塊古老、貧瘠又廣闊的牧場也將被放棄。

正是在那裏,我積累了一些新鮮而複雜的體會,便形成了這本書。這是我第一次寫約稿,第一次坐下來有計劃地創作。不是很習慣。無論是文字還是心意,都感到粗糙而匆忙。很不安……無論如何,它們作為與我的力量相匹配的東西,已經出現在這裏了。它們往下的命運將會在讀者那裏。

這本書剛動筆時,我開通了微博。進行到最後一遍修改時,我關閉了微博。整整半年,趕稿的日子裏,冬牧場的荒寒之氣漬透了這半年來的喧囂世事。每到心浮氣躁的時候,總算還有磐石鎮放胸間,總算不至迷惘。為此我深深地感激,不隻是對這場寫作和這段經曆本身。

還要感謝幾個朋友。感謝此書的第一個讀者張溢,她為之做了細致耐心的校對工作。還有春兒,她是第二個讀者,她的認可讓我大鬆一口氣。還有喀納斯管理委員會的康劍先生,在我離開冬牧場,生活動蕩,一時無處可去時,為我在美麗的景區提供了一個安靜的房間,使我得以順利完成此書。還有我家二嬌,她陪我渡過了整個緊張又沉重的寫作期。去年此時,當我還在冬窩子裏時,她打來的兩個電話是我孤寂生活的最大安慰。當時她還為我畫了一幅畫,我很喜歡,便連同相關文字附在了後麵。

2011年 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