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懂消費的女人最快樂(3 / 3)

這樣不但花錢多,而且,這些不實用的東西還很占地方。因此,建議女人購物時,先想―想這件商品實不實用,或者家裏是否已有類似的物品了。

三、理智麵對打折

打折的誘惑對女人是很有吸引力的,女人往往經不住誘惑,遇上商場打折就拎回一大堆衣服和食品,要妥善麵對打折誘惑才能省錢。比如說服裝,不要因為價格便宜,就買下不十分滿意的衣服,這種情況下采購的衣服往往也很容易被打入“冷宮”;對於特價的食品,也要注意保質期,避免有效期內吃不完而造成浪費。

四、初期記賬,計劃好支出

有的人認為如果每天都記賬,未免太煩瑣。但消費記賬確實是迫使你省錢的好方法。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一張百元大鈔,一打散很快就用完了,自己都不知道買了些什麼東西。如果你把這些消費內容記下來,過後瀏覽,會覺得其中有一部分是沒有必要的花費,下次遇上相似的情況就能省省了。這樣久了,自然會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到那時自然可以不用記賬了。

五、幾個技巧

1.減少去超市的次數,一星期一次或兩星期一次;

2.日常用品要列表記錄,有缺才補,勿胡亂添購;

3.盡量不帶小孩逛街購物;

4.盡量在同一時間購買水果、蔬菜等食物,購買地點不要超過兩家;

5.注意比價,尋找最合理的價格。

總之,該花的就要花,能省的就要省。省錢不是小氣,而是要在保證生活質量的前提下,為自己今後的生活多備一份保障。

看穿商家的鬼把戲

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夫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不是找到一大堆答案來回答經濟問題,而是要學會不要被經濟學家欺騙。”

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皆因賣的有“底”,買的無“數”,故而買的沒有賣的精。為了各自的利益,“賣家”與“買家”永遠是一對矛盾體。眾所周知,如今在利益的驅使下,消費市場早已不是一片淨土,消費者一不小心,也許就會陷入商家精心設計好的陷阱。下麵就總結一下商家慣用的伎倆,讓消費者不再吃虧上當。

“打折”陷阱。時下,大到大型商場,小到私人個體攤販,商品價格打折成“風”。一家服裝店的女老板,從廣東購回一批新款女裝,開始標價99元一套,無人問津。女老板心生一計,在99後邊加個8,再貼出打五折清倉活動,結果衣服被搶購一空。

“獎品”陷阱。一家商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推出買三包薯片獎一個杯子的活動。細心的人不難發現,這薯片比平時多賣將近五元,而一個杯子也就是三元左右。原來杯子的錢出在薯片身上。

“獎券”陷阱。現在有的商家,為了鼓勵消費者多買東西,推出在商場或專櫃買到一定數額的物品,給消費者一定比例的獎券。其實,消費者要想占商家這點“便宜”,還得要買物品。購買物品價格小於獎券的數額,商家不補獎券錢;大於獎券數額的,消費者還得再多掏錢,而且獎券不退不換,隻能兌換指定商品。消費者如果一時衝動購物後就會發現有很多物品根本用不上,最後隻有後悔的份兒了,其結果還是商家劃算。

“搭車”陷阱。不少商家有言在先,買上千或上萬元的物品,指定“免費”送一件或幾件小物品。殊不知,這些小物品都是質量不過關的殘次品,一旦壞了,商家不保修。商家說了,“這是贈品,不能退換”,消費者還能說什麼呢?

“清倉”陷阱。隻要我們稍微留意就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某商家在年初就貼出“清倉”大甩賣的廣告。喇叭傳出“10元錢一件,隨便挑隨便選”的聲音震耳欲聾。令人納悶的是,到了年底這家店還在“甩賣”,“倉”總也“清”不完。

“過季”陷阱。大自然四季交替,有些商家也趁季節交替之機,玩起了並不“過季”的花招。冬天賣夏季的服裝,夏天賣冬季的皮裝。看起來消費者能買到“過季”的服裝,可能占點小“便宜”,其實商家早已把積壓的成本金“過繼”給消費者了。

“跳樓”陷阱。這類陷阱生活中常常見到,商販喜歡對某件物品標出“跳樓”價,乍看像是把價壓得不能再低了,其實溢價不少。隻要消費者買了,商販“上樓”偷著樂還來不及,哪有“跳樓”的事兒。

“裝修”陷阱。有的商場裝修,半年前就打出廣告,“商場裝修在即,部分物品二折起”,吸引了廣大消費者,商場銷售額成倍地增長,有時超過平時的三到四倍。商家的“貓膩”在於,商場裝修在即的廣告打出去以後並不急於裝修,而是過了三四個月才裝修,裝修的時間也就一兩個月。其實裝修時間的銷售額早就出來了,隻是消費者還蒙在鼓裏罷了。

在現在市場運作中,女性作為消費的主體,越來越被商家看重。女性的消費已不再像人們想的那樣遵從常見的購物模式,她們從不計劃購物的開銷,卻往往做出連自己都預想不到的消費行為,買回不少自己喜歡卻並不實用,甚至是並不真正喜歡,也並不真正需要的商品,其中服裝就是典型的例子。

王小姐準備在五一假期出去旅遊,所以打算購買幾件漂亮的裙子。到商場逛時發現了一套不錯的裙子,定價199元。當王小姐考慮這裙子的花紋適不適合自己時,導購拿出另外一條裙子說這是今年的新款,今年夏天最流行的樣式,而且現在買這條裙子可以送套睡衣,價格才要320元。王小姐正當猶豫時導購把裙子掛了回去,對王小姐說不買沒有關係,反正這裙子銷量好,不愁賣不出去。王小姐馬上就急了,快速地核對了一下性價比,覺得320元買個最新款的裙子很劃算,還可以得到免費睡衣,於是她馬上付錢買走了裙子。

王小姐原本隻打算花兩百元買套裙子,可現在卻花了三百多元。雖然得到了睡衣,但是這種睡衣在市場上最多也就五六十元,而且質量沒有保證,再去找商家也討不到說法,可能以後還要花錢去改衣服。而且自己買回來的那套裙子越看感覺越不適合自己,當初買的時候太過於心急,沒有仔細看裙子的質量和樣式。王小姐越想越氣,最後把裙子丟到櫃中睡大覺了。其實,服裝的款式更新得很快,潮流是不好把握的,商家利用女人想穿流行服飾的心理欲擒故縱,消費者很容易就鑽進商家的圈套裏。

商家善於放“流行”之箭,女性的心理造就了流行風的“短命”。作為女性,一見別人誇這東西好,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趕快掏腰包,生怕錯過機會。而在流行風“過境”後,女性們發現積攢下來的是“廢物”時,商家卻早已賺夠了。

商家總是冷眼觀望市場,他們很清楚為什麼有的女人舍得花上幾百元買一套流行服裝,卻愛在菜市場上討價還價、斤斤計較。因此,他們總是能適時地放出種種促銷“利箭”,以求在市場競爭中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場份額,贏得利潤。

慶幸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消費者慢慢看出了商家的把戲,通過長期的實踐後,她們的消費觀念也越來越理性。

因此在選購商品時,一定要注意選擇那些信用、售後服務好的商家,不要輕易相信商家怎樣做活動,怎樣搞宣傳。理性消費,做個精明而理智的消費者。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俗話說:天上不會掉餡餅。這是對的。商家免費提供服務,往往要的是開張時的火爆人氣。但對於什麼兌換秘魯幣,什麼缺錢甩賣古董,什麼手機短信中獎……這樣的餡餅兒實在是掉不下來的。這樣的便宜是占不得的!如果輕信到頭來上當受騙,財物兩空,痛哭流涕。

智者常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事情都要有所付出,不付出就想受益,不付出就想撿到便宜,那是不可能的。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小到一根繡花針也有它的市場價格。“天上沒有餡餅兒掉下來,就別想好事了。”對那些總想著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人,人們都會這樣善意地勸道。因為從正常的角度來講,指望天下有免費的午餐是根本不可能的。

“恭喜您!您獲得了本公司的萬元大獎……”許多手機用戶都曾收到過這種短信。盡管媒體一再宣傳不要相信類似的中獎信息,但仍然有人受騙。

去年6月25日下午,河南高女士收到短信稱:“你的手機號碼在香港某公司五周年慶舉行的抽獎活動中,獲得二等獎,獎品是數碼相機一部,如要兌獎,請彙800元公證費。”高女士彙去了800元公證費,結果被騙。

一些不法分子還利用手機短信造謠生事。有的發布代辦假證、假文憑以及淫穢色情、賭博等非法信息,有的通過手機短信出售槍支、麻藥、黑車等違禁物品,有的以刺激、挑逗性的語言引誘用戶撥打聲訊電話或通過手機注冊網站。

警方分析:利用手機短信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是一種新型違法的犯罪形式,其傳播廣、影響麵大,幹擾了人們正常的生活,擾亂了社會治安秩序。很多市民防範意識不強,對外界的信息了解少,有些人則抱著好奇、貪圖便宜的心理。因此,平時除了提高防範意識外,還要多從報紙、電視、網絡上看看這方麵的例子,搜集一些常識,如果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信息而自己分辨不出真假時,不要急著與所留的電話進行聯係,不妨先告訴家人或身邊的朋友,萬一受騙要及時報案。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是經濟學短語,即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雖然了解它與經濟學關係的人隻有少數。

“消費者剩餘”的概念是馬歇爾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中首次提出來的。他說:“一個人對一物所付的價格,絕不會超過,而且也很少達到他寧願支付而不願得不到此物的價格。”

人們希望以一個期望的價格購買某商品,如果人們在消費時實際花費的金錢比預期的花費低,人們就會從購物中獲得樂趣;相反,如果商品的價格高於他的預期價格,他就會放棄購買行為。

工作生活也是如此,不可能什麼事情都會按自己預想的效果來進行。有時,魚和熊掌隻能選擇其中一種。

小邵在一家公司做會計工作,收入比她的朋友低,但她的業餘空閑時間卻比朋友多,而且不坐班。正好有家外資金融公司招人,朋友介紹她去應聘。去的話,小邵的工資將上漲50%,但新工作不但要求她天天坐班,而且周六還需要上班,她很猶豫:是維持原來的生活水平,每周工作五天?還是工作六天,讓經濟更寬裕些呢?

其實,在一定量的工作時間和一定量的閑暇時間之間,人們普遍感到“無差異”。當隨著薪水上漲,生活改善,人們可以工作得少些時,閑暇卻變得貴了;如果你利用休息時間上班就可以賺更多的錢,於是人們有了工作更長時間的想法。按此理論,隨著收入的提高,小邵需要花比之前多的錢購買閑暇時間。這樣看來,小邵隻有付出更多的閑暇時間才能得到更高的工資!小邵必須權衡利弊,仔細考慮自己更喜歡哪種生活方式,是想過高收入低閑暇的生活,還是想繼續過原先輕鬆但低收入的生活。

當你麵對選擇時,必須仔細權衡利弊,作出選擇。或是付出鈔票飽食一頓,或是攥著鈔票看著別人吃。職業選擇也一樣。經常有人說:我想找既高薪又輕鬆,而且穩定有發展的工作。用經濟學原理看,這樣的工作就是“免費的午餐”,找不到!

從接受者的角度,這裏的“費”應該理解出付出;而從付出者的角度,這裏的“費”應理解為效用。經濟學原理的最基本假設是人都是理性的個體,具體的解釋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讓自己以後能過上幸福生活。

通常我們隻看到別人的收入和風光的生活,卻看不到他們的拚搏和努力,這是不對的。“午餐”好吃,可是“午餐”會從天而降砸到我們頭上嗎?就算從天而降,我們也要作好迎接的準備,畢竟機會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想有回報就得付出,就得有代價。天上不會白白掉餡餅兒,隻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會實現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