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謎一樣的動物傳奇(2)(2 / 3)

他們回到村莊後,才知道雷蒙特比他們提前看到了“裏”,並且還看得比較清楚。他說,那是一個細長的、淺棕色的動物,沒有背鰭,在水裏遊得很快,就像魚雷一樣。在以後的幾天裏,他們天天在海邊觀察,但再也沒有像第一次離得那麼近,並那麼長時間看到“裏”。他們在近海的海坐布下了大網,希望能捕到“裏”,但願望落空了。

他們返回美國後,走訪了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在那裏,他們把“裏”與各種海洋動物進行了比較,沒有找到與之相似的動物。隻有兩種海豚是沒有背鰭的,但它們的生活習性與“裏”相去太遠。至於海豹,那個地區根本沒有。要說是儒艮倒是有可能的,不過儒艮隻能在水下待1分鍾左右,而“裏”每隔10分鍾才到海麵換一次氣。再說儒艮遊得很慢,在水麵時身體也不能彎曲。這些都與“裏”不同。

他們請教了不少海洋生物學家,誰也沒有說清他們看到的到底是什麼動物。也許他們發現的是一種新的海洋哺乳動物。“裏”的秘密,早晚有一天會大白於天下。

動物殺嬰探謎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動物愛護幼崽的情景,比如一隻母雞帶著一群小雞崽,一旦遇到危險,母雞就會把小雞攏在自己羽翼下。但動物的殺嬰現象也十分普遍,從靈長類、食肉類、齧齒類,到鳥類、魚類都有發生。據觀察,在猴子、猩猩和狒狒中就經常發生殺嬰現象;在空間很小的實驗室裏,鼠籠裏的母鼠也常常咬死剛生下來的鼠崽;而黑鷹則會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生出的第二隻雛鷹殺死。

該怎樣解釋這種奇怪的現象呢?

美國人類學家多希諾認為,由於動物繁殖過多,為了減少對食物的競爭,才出現了這種殺嬰現象。他認為實際上這是動物為了維護生存的平衡而采取的一種辦法。這種說法,可以解釋一些動物的殺嬰行為。但有些動物並不是因為繁殖過多而殺嬰的,所以,有人又提出了另外一種假說,即優勝劣汰說。他們發現,灰尾葉猴過著群居生活,一般由1~3隻成年雄猴為頭領,領導著25~30隻猴子。當一隻年輕雄猴登上首領寶座時,會殺死幾乎所有未斷奶的幼猴。發生這種情況絕非因為空間狹小,也絕不是由於食物不充足。他們認為,這個新首領殺死所有未斷奶的幼猴,是為了更快地得到自己的子孫。因為一般哺乳動物在哺乳期不發情,殺死吃奶的小猴可使母猴早發情,以便盡早育出頭領的子代。通常這種殺嬰行為都是在短期內進行的。比如雄鼠與母鼠交配15天後就停止殺嬰,大概是為了防止誤殺自己的後代。一旦自己的幼鼠出世,雄鼠一反往日的殘暴,對幼鼠關懷備至。

這種說法也有其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比如有些動物如兔、絨鼠、袋鼠、黃鹿等,產後即可發情,它們為什麼也要殺死子嬰呢?還有一些動物,在它們有了子代以後也未停止殺嬰,這又是為什麼?

看來,對動物殺嬰現象要想做出圓滿解釋,還有待於進行深入研究。

海底蠕蟲探謎

蠕蟲是近年來被發現的新動物品種。那是在1979年的冬天,美國的一支海洋考察隊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水深2500米的一個海底溫泉口處,發現了一種新的須腕動物,科學家們暫時稱它為“大胡子蠕蟲”。這是一種人們從未見過的神秘生物,它的軀體長約2米,沒有嘴、眼睛和消化係統,隻有神經係統,全身的顏色是粉紅色的。

要知道,在2000多米的深海,是沒有陽光的,蠕蟲為什麼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呢?它又以什麼東西為食呢?這個問題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

海洋動物學家認為,大胡子蠕蟲不可能獲得海水表麵那些依靠太陽能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碳水化合物。那麼,蠕蟲所需的能量又是誰供給的呢?科學家們經研究發現,這種蠕蟲是從生活在自己體內的細菌身上獲得能量的。原來,細菌和大胡子蠕蟲處於共生狀態。這種細菌具有特殊的本領,它利用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海底溫泉水裏含有的硫化物進行化學合成,形成碳水化合物,供蠕蟲吸收。

要完成這樣的合成作用,必須依靠一種重要的物質——酶。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三位生物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大胡子蠕蟲體內的細菌能夠製造這種酶。由此,科學家們就初步揭開了大胡子蠕蟲為什麼能在永久黑暗的海底生活這一自然之謎。